每天在职场中打拼的你,是否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是否遇到过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呢?是否很难说服意见不同的同事呢?读完《争辩力》,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争辩力》囊括了不仅是认知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有指导性的方法论,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 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指出在职场中一味忍耐退让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对话逻辑,找到对方弱点,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要有良好的应对心态,将对话的主动权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让自己的主张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甚至让对手加入自己的队伍。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书中所指出的争辩并不是吵架,也不带有暴力,而是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使我们在会议、谈判、对话讨论中掌握博弈主导权,维护自身的利益,实现更好的发展。
这个时代对习惯隐忍退让的人是十分不利的,而对于擅长据理力争的人非常有利,因此,即便无法赢得胜利,也不能一直忍受,要敢于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摘掉懦弱的帽子是现代人必备的成长技能。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仍然会表现出不敢争辩的一面其主要特征是我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设想最坏的情况,从而陷入一味的害怕心理中。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做出改变:
①不要朝坏的方向去预测未发生的事。
②姑且展示出反抗的姿态,以观察对方的态度。
③即使遭到对方恫吓,也不必战战兢兢,因为这在公开场合中会使其失去道义支持,严重的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④平时有必要进行反驳的训练,培养反抗的习惯。
严密的逻辑是你最好的武器
争辩、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双方力量强弱的反复比拼,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逻辑能力的同时要学会识破对方逻辑的破绽。
巧用数据增强说服力
如果说“现在的学生每天玩《王者荣耀》,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这显然没有说服力,但如果加入数据,如“对某市3万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每人每天平均玩2小时以上,学生平均考试成绩比之前下降10分的人数占样本数为75%”,这样显然就很有说服力。
如何瓦解对方的逻辑
即使对方的论据无懈可击,我们仍可以从逻辑上找出问题,因为光有好的石料并不一定会建起金字塔。比如对方举出牛顿、爱因斯坦来说明大科学家都出生于普通家庭。论据都没有问题,但这种逻辑本身的问题是以偏概全,我们就可以举出反例: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就出生于法国世袭贵族家庭。
识破偷换概念
狡猾的对手会在你不经意间偷换概念。
比如拿“聪明”与“数学”好来举例。“数学好的人聪明”(A—B),与“聪明的人数学好”(B—A)是两回事。但当你说“数学好的人聪明”时,你的对手很可能会反驳:“钱钟书也很聪明,但他的数学很差”,这里对方就偷换了概念。对方实际驳倒的是“聪明的人数学好”(B—A),但达到了让你的观点“数学好的人聪明”(A—B)躺枪的目的。当对方试图偷换概念时,就有必要揭开他的小心思,从而重新掌握讨论的主动权。
情绪是把双刃剑
相比于理性,我们每个人其实更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在职场中,我们应该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局面不利时占据主动,把握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及调动对方的情绪,这些都对我们能否达成自己的目的有着极大影响。
保持冷静不败才能取得胜利
争辩中保持冷静十分重要,感情用事会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
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和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争辩,观众的心理会明显偏向表现冷静的一方,保持冷静更容易让你掌握局面的主动权。
激起对方的愤怒
如果对方和自己一样沉着冷静,那怎么办?那我们可以试着让对方失去冷静,甚至激起对方的愤怒,让对方情绪的天平失去平衡。
挑衅的艺术:沉着冷静、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大义凛然。切不可自乱阵脚,切不可一味否定对方,我们要引导对方言行失矩,暴露弱点;切不可露骨,切不可人身攻击,我们要引导对方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从而使对方在众人中失去道义,让自己争取到周围最大限度的支持。
掌握对手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三国时,蜀国发生旱灾,粮食紧缺,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酿酒,否则会处以刑法,官员从家里搜出酿酒器具的,也要受到与私自酿酒同样的惩罚。但当时民间普遍有酿酒的器具,因此有不少冤案,但刘备对这件事非常固执,众臣不敢再进谏。有一次,大臣简雍与刘备出游,看到路上有一个男子在行走,简雍指着那人说:“那人肯定犯有奸淫罪,应该立即抓起来!”刘备好奇:“你怎么知道的?”简雍回答:“他有可以实施奸淫的器官,与那些私藏酿酒器具的人没有区别”。刘备大笑,知道简雍是在劝谏自己,回宫后撤销了私自酿酒律令,释放了被搜查出有酿酒器具的犯人。因此,无论是与对手讨论还是跟上级提要求,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有时输赢并不是我们预料的那样,除了黑白分明的输和赢,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状态,双方博弈很多时候是以大家都没想到的暧昧状态结束的。
将自己的受损最小化
当你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团队或公司面临一个必然失败的结果,而众人却浑然不知,那么你需要提前准备,一点点地抽身,为自己做好退路。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在传统观念中是被批判的,但是实际职场中又有太多人把它默默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不必从道德层面谴责,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为了维持自身生存,明哲保身只是一种生存策略。因为你还要继续生存,或许要结婚买房,或许有子女要抚养,保存自己无可厚非,家庭责任跟工作责任同样重要。
凡事都有两面,现代神经医学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发现,责任心过强对自身的精神健康未必是一件好事。责任心过强的人会让自己背负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在项目失败后承担巨大的打击,而实际上并非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精神状态对自身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他们没那么在乎你的失败
大众评判的历史是功利的,几次辉煌的胜利会掩盖之前所有的失误。因此,不用担心自己的失败会被别人记住,周围人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关注我们的失败,放下对周围眼光的在乎,敢于承认失败,敢于继续尝试,就能逐渐在所处的领域中取得胜利。前文说过,每个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但并非每颗种子都恰好落在最适合的土壤里,因此即使在目前的领域失败,也未必是毁灭,换一个领域更可能会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周围的人并不会太关注你的失败,但大家都会很关注你面对失败时的表现。一个人面对失败,不畏缩、不抱怨,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努力挽回他人的损失,这会给人留下非常可靠的印象,会让大家愿意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输也有输的艺术,输得大义凌然,输得潇洒坦荡,不但不会成为罪人,反而会是一个英雄。
成为善于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的人
失败并不意味着毁灭,我们需要梳理的观念是: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每一次失败都是我们进步的机会。如果所有失败的路子都被避开了,那么胜利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毫无负担地承认失败,就像他们承认中午吃了一个冰激凌一样毫无压力;他们擅长客观的自我剖析,从不给自己留一点点面子,完全就像在剖析别人犯过的错误一样;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的真理,别人一两年都转不过来的弯,他们一小时就能转过来,别人一两年内都在重复的错误,他们只会犯一次。这样的人在职场上魅力无穷,甚至已经超出职场这个小小的圈子,他们是快速进化的生命体,遇到这样的对手,难道不觉得可怕么?当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又还有什么事是难事。
核心优势才是我们唯一可以依仗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短处。在每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要善于放弃不擅长的领域,专注于发展自己的长处,人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要集中投入发展专长,培养好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忙碌起来,你就没工夫踏入赢不了的战场。
核心优势有两个属性:一是能力强;二是不可替代。关于第一点,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块“长板”,才能和其他“长板”一起组装成大桶;关于第二点,我们不仅要成为“长板”,还要成为最特殊的那一块。
这是一篇关于书评的文章,其中大多引用了原书中观点的论述,作为一个阅读者,更多的是记录。文章完成之后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关于“书评”或者“读后感”如何去写,这可能是我接下来要去继续研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