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随言

精神病学。

最近看的一本书,《沈渔邨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有两大基础,一为生理——神经科学。二为心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其实一开始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是合并一处的,直到20世纪中期逐渐分离开来。

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

只有事件的强度(空间)或者持续性(时间)超出了个体的承受或者应对能力,即个体认为此情景自己无法或很难应付,或者个体不能确定是否能应付,此时躯体就会自动启动应激反应。

就儿童而言,前者如被强奸、父母离异、重要亲人死亡。

后者如长期的家庭暴力、性虐待等,这样的通常会引起个人或世界观改变,伴随内疚、羞耻、无价值感,有可能导致长期的人际问题或者性格的改变,形成相关疾病的易感素质。

如自杀的林奕含。

只有应激源强度与主观体验超出个体的耐受能力时,才有可能形成精神创伤。

易感素质,明天再说吧


易感素质

个体的易感因素分为内在的(如遗传特征、年龄、性别、HPA轴功能状态、前额叶和杏仁核或海马的神经可塑性差异、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是否有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等)与外在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系统、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创伤前变量。

社会环境因素如遭受创伤的个体具有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既往创伤经历如童年期性虐待或躯体虐待史等。如Yehuda报告以前有遭受暴力侵袭史的女性,被强奸后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是既往没有暴力侵袭史女性的6.7倍。

简单的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观者与被观之物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以心印印心,教外别传。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创伤性的事件有负面的回应时,它们才和未来负面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Knowyourself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道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