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5信仰

谈谈“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将“信仰”解释为:“在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精神领域都存在信仰。人类信仰是多元的,除了宗教信仰,还有科学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等等。比如科学信仰,它就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著。

精神信仰介于科学信仰、宗教信仰之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把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长处结合起来的信仰。也就是说:精神信仰等于“,+?+!”,总体上还是属于“在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精神信仰可以是科学的信仰,它要朝着理想前景前进;又是要不断通过哲学思考进行论证和不断通过实践来证实的信仰。实践需要过程,哲学思考也可能难以一步到位,但由于它的基本方向是科学的,这种情况会在实践的进程中不断改进,对其理智的认识会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一时的“没有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绝不是否认长远的科学信仰的理由。

无神论不等于“无精神论”。没有宗教信仰不等于没有信仰。不怕鬼不等于不需要心存敬畏。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

“公”与“私”的矛盾,可分成8种状况: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讲信仰,就是要向往圣人,学习贤人,提倡善人,提升常人;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



如何才能找到信仰

何为信仰?

信仰者,一则信,二则仰。所信的必然是一个高远、伟大、需仰望的对象,如此的信仰才能成为指引人心的灯塔,给人以战胜烦恼的力量、超越苦难的希望。如果把人的内心比喻成一片土地,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中,是难以开出纯净美丽的信仰之花的。

如何寻找信仰?

值得信仰的真理并没有远离,只是我们过于关注眼前、关注物质的层面,而忘记、迷失、埋没了内心的灵性。人,既要低头走路,也要仰望星空,生命才是完整的、灵动的,不是缺失的、机械的。可以多读一些古圣先贤的典籍,一些伟人的传记,多思考。

找不到自己的信仰该怎么办?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每个人都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是迷茫的、痛苦的、浮躁的,要努力去寻找让自己心灵安定的基石。

什么是信仰?怎么判断我是否需要信仰?我该把什么当作我的信仰?

信仰,是心灵的支撑和人生的方向。没有信仰的人,容易空虚、迷茫;有信仰的人,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信仰,既要信,又要仰,一个超越的、伟大的真理,值得我们去信仰。

在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都有过哪些信仰?

信也有许多种,有迷信,有智信,不同的信仰导引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佛教信仰的对象是佛陀,但信仰佛不仅是指单纯信仰“佛陀”这一个人,真正的内涵是信仰他所讲述的“法”,透过对佛法的修行,使自己也能够达到生命最圆满的状态。信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生命

如何能真正明白该追求什么信仰呢? 

古人言:“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人生需要学习、思考,才能明白自己该追求什么,该信仰什么。多读古圣先贤智慧教言,多观察思考自他人生,把心胸放宽、眼界放长,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胜寸心者胜苍穹

什么是信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对某种主义和主张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所讲。

信仰并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信仰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它成为人们的信仰,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它还是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古往今来,在关于信仰的追问中,“为什么要有信仰”总是躲不过去的问题。现在我们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有信仰?说白了,就是在问“信仰‘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用”。实际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东西,信仰就是滋养人生的阳光和空气

为什么要有信仰?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本

为什么要有信仰?因为信仰是夺取胜利的动力源泉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这是龚自珍讲的。“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人的这个心是管着思考的。这个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今天知道,思考是在大脑中间完成的,心脏是一个供血器官。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沿用了古人把心当作思维器官的这样一种功能的使用。所以,在龚自珍这首诗中间,就写下来这么非常有名的两句。“寸心”是指心之小,“苍穹”的本义是指天空,是指天之大。那么大的一个客观世界,靠什么去战胜它?去掌握它?靠心。只有能够战胜自己心中的欲望,只有能够正心养性,才能够战胜客观世界。只有你的心正了,百毒才不会侵身附体

信仰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轻易坚守。

现在我们谈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坚守信仰?

首先,坚守信仰离不开理论武装和理论坚定

坚守信仰还要做到忠于信仰,矢志不渝。追求信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艰难困苦,越能够检验信仰的韧性和纯度。




人的一生要活出价值,活出境界,就得有信仰。信仰,好似茫茫大海中导航的灯塔,照亮生命的夜空,指引船只安全归航;如同浩瀚沙漠中旅人的罗盘,指引我们奔向生命的绿洲、充满希望的未来。

信仰,贵在坚定。《国风·邶风·柏舟》中写道:“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信仰也是如此,应当坚如磐石,笃信不移,纵使天崩地裂,也不改初衷。

坚守信仰,最重要的是对信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这又来源于理性的思考,理论的支持。

信仰的失守,乃百病之源。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曾说,哲学就是跟“与”作斗争,跟这种认为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的看法作斗争。他的辩证法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待事物,认为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否定自己而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好的方面会变成坏的方面,坏的方面会变成好的方面,而不是说事物有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我们要消除坏的方面、保存好的方面。

马克思深得黑格尔哲学的这一要义,他在《哲学的贫困》中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结果总是坏的方面占优势。正是坏的方面引起斗争,产生形成历史的运动。”因此,“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在人类不断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历史活动中, 信仰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形式, 是人生的“主心骨 ” , 是人的社会存在和价值实践的思想反映, 反过来又驱动和引导着人的价值实践 , 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信仰的确立, 在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把握。 

恩格斯说:“即使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

显然,信仰也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信仰,才是先进的、可靠的。但信仰不像个别信念那样可以通过个别方面的实践形成和改变,它实际是由人们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知识以及能力所决定的。信仰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信仰更在于内心深处的真诚

信仰本质上是自由的、主体的

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就是信仰问题。换言之,在宗教信仰衰落之后,人们重新找寻归宿和替代物的问题。传统社会中的安全观被碎片和部分所替代,现代社会运行的风险让人们充分地感到了潜在于生活规划中最深层的过程及各种两难困境,即联合与分裂、无动与占有、权威与不确定、个人化的与商品化的经验等,这些都是个人无意义感的潜在威胁。现代人原来拥有的确定的、牢固的东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现代人的置身之基如果没有被抽取掉,也被置换了。进一 步讲,原有生命的意义从有所着落变得无所依靠, 心灵失去了原有的安顿之所,心理世界不得不置于漂泊与分裂之中。

以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表述, 人类越来越热衷于现实的、此世的、可计算衡量的利益目标, 而不再坚持将神圣的超越性追求作为个体自我生活的最高目标, 至少不再是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那些最高贵、终极的价值已从公共领域中逐渐消失。

现代性悖论下信仰危机的表现


信仰问题研讨综述——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长会议侧记

-.什么是信仰

一种观点认为,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可以被称之为信仰,信仰与信念指的是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或观念的确信。有的代表提出,信仰指的是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固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希望一切信念都能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这是极端理性主义者的一种理想追求,实际上更普遍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满意于承认某种"奇迹"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在合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证明它的存在,这种不能得到经验和逻辑支持的非实证的信念属于信仰。未经证明或者说不依赖于证明,而又坚决相信或者说不可不信,是为信仰。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对象的坚信态度都是信仰,而后,可以从信仰对象的不同,或者从信仰的基础、根据和形成机制而言,再把信仰区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或盲目的、迷信的现实的与虛幻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先进的与落后的,崇高的与狭隘的或偏执的,宗教的与非宗教的或超越宗教的信仰。

五、关于信仰建设。

代表们提出,信仰的生成与知识的获取不同,信仰不是沿着实证的途径形成的,而更多的是依靠人的阅历,悟性和情感的力量,靠长期的灌输性教育,靠训谕和戒律的强制性约束不断重复而造成习惯性强化来潜移默化地改造自我消融自我,实现自我于信仰之中。有的代表提出,信仰的确立,并不在于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而在于对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的把握。人们信仰什么,譬如神、自然、科学、道德、未来的美好社会等,归根到底反映了人的这种把握的程度。因此信仰不能通过个别方面的实践形成和改变,它实际是由人们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知识以及能力所决定的。信仰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因此要确立科学的先进的信仰,需要经过几代人自觉的探索、总结和反省,并且需要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人类的全部科学和文明成果为基础。

针对信仰危机,与会代表讨论了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归结起来,大家认为信仰建设要从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三方面入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是最好的信仰教育所以要做到巩固信仰,就要不断前进,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增强信心。

论信仰

梁启超先生在1922年曾经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杜会为一个社会的 元气.”















三省吾身,慎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05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