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见过想象中光鲜亮丽,是否能够面对现实里的一地鸡毛(5/8)

据说福楼拜在完成《包法利夫人》这部巨作之后,坐在家门口哭,朋友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和他一样的是,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是这样一个爱慕虚荣,自私冷酷,缺乏母爱,不守贞洁的女人竟然没有让我感到反感厌恶,反而我有一丝怅然失落,更希望她的结局并没有这么坏。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来源于她对生活的期待值远高于生活的满意值,她想象中的生活有舞会,赛马,歌剧,考究的家具,精致的甜品饭菜,潮流的时装,还有在古典的城堡中和举止优雅的绅士发生一场浪漫缠绵的爱情。可是这终究是想象,她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农民,他的丈夫无非是一个平庸无趣的乡村医生。她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主妇。因为渴望和自己家境截然不同的生活,她用偷情来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用借债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到后来完全被情欲和物质支配而无法走出深渊,逐渐走向毁灭。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包法利夫人完全是一个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疯女人。可是,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怎又会恐惧黑暗。包法利夫人这一切的期待,都是她所见过的,她在修道院接受过贵族式教育,学习画画,钢琴,读书,得体的礼仪,渊博的谈吐,独特的生活情趣,让她在一群庸俗的乡下女人之间显得高贵优雅,这便滋生了她高傲的情绪,她讨厌院子里的鸡和羊群,讨厌自认为那群俗不可耐的乡下人,在她心里,她认定了自己根本不属于这里。爱玛对上流贵族的生活就像是中毒一样,她以贵族生活的背景为蓝本,构造了自己的理想花园。自负自己不同于普通乡下女人的高雅,对生活抱有的高期望以及实际生活的巨大落差,是爱玛的悲剧之源,也是理解爱玛这个角色的钥匙。

其实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书中的故事情节,让我联想到之前颇受争议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节目的宗旨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孩子交换人生,让城市里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农村的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当短暂的体验卡到期后,城市里的孩子回到原本的家,可能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但是农村的孩子从宽敞明亮的高楼里回到破旧昏暗的小破屋里,心中的落差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可能会怪罪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可能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让自己和别人出生就有差距,久而久之,他们都将会成为成为包法利夫人,永远活在想象的乌托邦里。其实,我理解这些孩子的想法,我觉得每个受过求之不得之苦的人,身上多多少少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很多时候,我未尝不是偶尔会羡慕偶像剧中平凡的女主会遇到帅气多金的男主,产生奢侈品崇拜,会追求各种各样的明星效应。正是大众从来没有给什么是理想生活,什么是幸福生活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便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就等于他的附属品的价值,买了昂贵的东西,便会自诩不凡。正是如此,世界上有太多包法利夫人,所以我没有办法像旁观一个和自己完全不相关的故事一样,旁观包法利夫人的一生,更做不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地批判她。

欲望太多并不是一种错误,错误的是无法处理欲望与现实的关系 。爱玛错在不在他的欲望,追求好的事物是出于人的本能,没有谁是不想过的富足舒适,她错在不懂得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错在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错在牺牲无辜的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错在用了偷情,借债这样的方式平息自己内心熊熊燃烧的欲望。

    在欲望驱使下的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拉近与别人的差距,如果是因为出厂设置不同而导致自己苦恼,那永远不会有答案。故事里的逆天改命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出身,智力水平这些像是原装设置,强行拆卸只会破坏原本的运行规则,既然无法改变,不如尝试给自己加一些装备,接受这个世界的差异,接受自己的平凡,和最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法利夫人》|见过想象中光鲜亮丽,是否能够面对现实里的一地鸡毛(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