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评】林泉何处

        我更愿意称其为作品而非书,虽然它的确是书,但翻开来看却是人间烟火、你我生活。并且下意识的,我就把它和汪曾祺老爷子的作品对标,感觉它们审美同出一脉。

        而这一切源于偶然。工作午间休息时段,吃过午饭遛会儿弯。这是我的习惯,因为饱腹午睡只会让我本就不好的肠胃更难受,后来逐渐演变成饭后直奔书店,找上一本合眼缘的书看到一定时候回办公室小憩一会儿。

        于是某日寻书我发现了《巷里林泉》,那时我刚翻过方文山的一本关于歌词的书,也翻过两本写诗词的书,但都不怎么合胃口,无意间打开在当时的我看来有些奇怪的《巷里林泉》,然后,手不释卷。

        说奇怪是因为它的大小不够常规,比正常的书还要小,是多少开我不知道,但就是那么不一样。我以为这本书大概是一半图一半文的,也就只是作了翻翻就罢的心思,然而图虽然有,却并不多,文字稳稳当当做了主角,而且表现得真好,这让我很惊喜。

        自那以后,几乎每个午间饭后我都要去书店拿到那部作品,然后找个清静人少的角落读它。因为喜欢。

        我打心底喜欢这部作品,就像我打心底喜欢汪曾祺老爷子的作品一样,而且因为这部作品,我还想读这位作家的另一部作品《幸得诸君慰平生》。对了不能忘了,这位作家笔名——故园风雨前,本名——杨云苏。

        当然我不了解作家本人,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她作品的喜欢。因为真实,且又美好。读那些文字能看见的可不止字里行间的人和故事,更多的是照见自己——我不也正这么活着吗?虽然有这样的那样的不同,但我们有着更深层次的共通之处。

        抱歉,我说不好,有些无以言表。作为一个进行写作试验的人,我逐渐在摸索打动人心的方法,然后在庞杂的信息和知识里我发现,其实说穿也就两种——情绪共振、情感共鸣。不同的创作者出于不同的想法和目的在其中二选一。

      《巷里林泉》无疑就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其间一篇文章,字里行间写着写着就有那么句话让人会心一笑、或是喟然一叹。这些文章大多不见华词丽藻,不见堆叠装饰,甚至极为克制,然而克制着克制着就迸发了,往往从那么一两句话迸发出来,击撞心扉。

        在我看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怎么说呢?平淡处有情味,奇崛处有滋味。情味是属于生活的,滋味是属于思考的。往往我正想着这篇写得生活里的好玩,结果读着读着就来那么一句如芥末般的话,冲人得狠。可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文章才越发的色香味形意俱全,耐人咀嚼。

        我该举些例子,但又觉得单独拎那些字句出来,它们就会蔫巴。索性就不列了,直接配上照片,佐着这篇不知所云将就着读。我也还得去读二遍三遍多遍,买回家里边读边做笔记,才是正道。


二〇〇八二〇

中国重庆于舍

文字来于原创

配图源自拍摄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评】林泉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