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2020.6.29

多年来养成了爱读书的癖好,不知不觉中读书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上,一日不读书,食之无味,仿佛生活中缺少的点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什么而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如何评估读书的成效?读书与思考是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学到到知道,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得到。?

读什么书?

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读有用之书时读书的目的性明确,选择自己需要读的书,应该读的书,必须读的书;读无用之书读自己喜欢读的,消遣娱乐,兴趣爱好之类书籍。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无字天书,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开放谦虚的心态,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近期参加了一个读书会,拆书帮,当下比较流行的集体读书学习方式,志趣相投的一帮人结伴同行,集体共读一本书,交流切磋,体验多视角多维度头脑风暴,拓展拉伸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启发思考,是一种很好的共创共舞,同修共进的读书指导。

佛学讲究:闻慧,思慧,修慧三位一体,阳明理学注重知行合一。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学以致用,重在转化,说到做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不为书,不盲从,不盲信,带着质疑批判式思维去读书,毕竟每个作者都有其边界,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追根究底,正本清源。读死书,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见树不见林,信与疑,信中疑,疑中信,从求索到求证,从求证到验证。


读书+与读书-

构建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不管你胸中的知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我们如果想把所学的知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和诸方面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真理互相比较。

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求上进,不断学习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所谓的(“思考)可就不是这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刺激它,并且持之以恒。

博览群书(泛读),拓宽知识面,跨界贯通,“多喝水,尿才多”。

书读活,书读薄,读精品,读经典,精益求精(精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从专注到专精,从精进到精通。从消化到转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通百通。

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交互式互动、而非单向式填鸭,读书是主动式选择,而非被动式接收;读书与提问 带着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探索、求索,思索、思考。


读书与思考

思考建立深度连接,思考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思考从普遍到特殊,异中求同;思考从个案到共性,同中求异;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读书是获取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考犹如巧妇,不读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考是知识的引申和启发,是知识的连接和贯通;是知识的加工和重构、再造。好奇心(探索未知)、想象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干中思,在思后干,慢思考、快行动;

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因为如饥似渴而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博闻强记,读书启示录和读后感是读书思考的产出和收获。

读书过犹不及,恰到好处;过载过度读书,就会变成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万卷书不如交万友,交万友不如行万里路;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是成反比。

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读中思,学中干;思中读,干中学。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平衡和谐,学思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思考 20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