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读书记录和书单推荐

小说

1.[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 《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真实的弑父母案件,和案件的侦查、庭审过程,以及各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真凶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剖析,看得人背脊生凉。12岁之前是儿童人格的成长期,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实在需要慎重。

摘录:

我们观察了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经历,发现很多患者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存在极大的反差……很多患者的病史里都有这样的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家长帮孩子树立是非观念时,必须向孩子传达前后一致的信息。如果父母一方说可以这样做,另一方说不可以,那么孩子就很难建立起一套清晰完善的道德准则,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梁碧霞或许是珍妮弗的精神支柱,但是母亲的纵容并没有对珍妮弗的成长起什么正面作用。”

亚裔家长是严厉的,亚裔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慷慨大方的付出、始终不渝的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美食。”西方家长用拥抱、亲吻、夸奖这些外向热烈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一样护犊的亚裔家长则是用密切的关注和对孩子学业追求的无条件赞助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来表达爱。

亚裔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高标准常令其他族裔感到不可思议。加拿大中学有个尽人皆知的笑话:正常打分标准下,A等于优,B等于良,C等于中,D等于差,F等于不及格;可这标准到了亚裔孩子那里就变成:A等于“还行吧”,B等于“成绩这么烂”,C等于“有你好看的”,D等于“你给我滚”,F等于“我没你这个孩子”。

美国主流文化(即西方文化)的育儿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自信及社交能力,而传统亚裔家教则更强调服从集体、互相帮助、遵守规则、谦虚谨慎、乐而不荒。这样的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以顺从和家庭观念为核心,要求对父母和长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2.阿耐 《余生》

原本以为故事的主角要像《不得往生》那样,跌到谷底然后青云直上重回巅峰,结果在商战刚刚有起色的时候,随着一声刹车响,爱情、友情和事业戛然而止。这样突然的收尾是让我觉得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也算是没白看了。此外,这本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读性。


3.[西班牙]索菲亚·蕾依 《在最后一页等我》

抱着“这是什么鬼东西”的心态翻完的一本书。

一个爱错他人的中年女性,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接触读书疗法,在故事和奇遇中找回自我,又遇见真爱,最后发现那个在富丽堂皇酒店里暂住的咨询师,是自己热爱的已故文学家王尔德。

有个短评说得好:“我好像看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看”。


散文传记

4.林贤治 《人间鲁迅》

暑假期间逼着自己啃的人物传记,虽然看得很艰难,但还是很有收获的。从鲁迅的一生去看待他的文字,甚至于看待当时的中国,是另一种视角。文中很多对鲁迅作品的分析,都是基于他的经历来的,看完让我有种想去重看《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的冲动。


专业书

5.郑英 《教育,向美而生》

初始郑英,不是从书里,而是在讲座上。用双休日本来很焦躁的时间去听一场美的教育,让我周身舒泰。这本书和那场《教育,向美而生》的讲座基本就是一个内容,号召教师自己成为有趣、有情、有品的人,整理好自己的生活,丰盈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日子先过得活色生香,再去用美心、美言去诗意地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美好,唤醒他们向上向善的灵魂。读这样的书,不在于要学什么样具体的技术,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美好起来,也算是心灵的一种涤尘吧。


6.郑英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有点类似于诗意化的《一线带班》,有很多点评和跟学生交流的语言都很优美,值得借鉴。不过如果非要选一本看的话,我会觉得管建刚的《一线带班》更有方向和操作性。


7.迟毓凯 《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

“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洛伦茨的鸭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脑,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来一刀;你一刀我一刀,皮亚杰的孩子自己教。托尔曼的老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吃香蕉。华生的小孩怕白毛,弗洛伊德荣格关系糟,还有一位班杜拉,充气娃娃玩得乐陶陶。”读这本书会人微妙的感觉,像是偷看了季羡林的日记,知道一介风雅文人原来也不爱考试爱看人大腿一样,这些心理学教材上的名人们,背地的生活事业和爱情被八卦出来,也是令人捧腹的。但是恰恰是这些八卦和他们的成就结合起来,会让人觉得印象更深刻。迟毓凯的书,之前我都是当做教材看的,这本书看完,发现他写段子类的东西更适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年7月读书记录和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