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堪,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一个危急存亡之秋。
这时候,人民需要英雄,渴望英雄。
在广东,黄飞鸿等武术界高手基于时代所趋,被塑造成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
苏灿是其中一位。
由于传说中曾沦为乞丐的身世,他又被称为苏乞儿。
百年之后。
关于苏灿的影视作品有不少,周润发演过,黄日华演过,甄子丹演过,赵文卓演过,就连导演王晶也客串演了一把。
但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作品口碑最好的,还得是周星驰的那一版。
这又是一部星爷在豆瓣上悄然涨上了8分的电影。实际上《武状元苏乞儿》对苏灿民间传说的改动非常大,就说名字改为了苏察哈尔灿,身份变成了清朝贵族,简直就是到了魔改的地步。
那怎么还能是苏灿传说改编的最佳作品?
答案在于角色。
陈嘉上坦言,将苏灿改编成苏察哈尔灿,才让他有动力去拍《武状元苏乞儿》。
反正关于苏灿的历史很模糊,谁又敢保证那些江湖传说就一定是真的呢?
苏察哈尔家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且来头不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跟随满清占领中原后,就成为了清朝的世袭权贵。
吴孟达饰演的苏灿父亲参照了历史上的广州将军苏察哈尔·本智,苏灿这下不仅是像传说中一样有钱,而且有权势。
虽然他爸也很败家,但凭借着家族基业,他还是能够在广州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十足是个太子爷一样。
所谓爬得越高,跌得就越痛。
当苏灿惨遭抄家,从贵族变成乞丐,他所受到的打击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相比民间传说从富家子弟到家破人亡的版本,这打击力度是要更大的。失去的钱可以赚回来,但贵族被抄家要想重新恢复身份,夺回失去的权力,困难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苏灿父子不学无术这种,连零星的可能性都没有。没有守住家业,相当于盆里的水泼了出去,再也收不回来。
一个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角色,才能创造出更为强烈的戏剧化冲突。
得益于周星驰在片场的即兴发挥,苏灿被抄家时有了别致的悲惨。
首先是风格问题。
周星驰在《赌圣》后确立了无厘头风格,他只是用自己的风格在演。
不知道他确实有研究角色,觉得这样能突出苏灿的个性,还是恰巧觉得用喜剧外壳来诠释悲剧内核正好合适,反正这骚操作是让一边的陈嘉上目瞪口呆。
这绝对比哭哭啼啼更加凄凉。
因为哭是很正常的。
不哭反而笑,是失常的。
就像是被打击到精神失常了,能不惨绝人寰么。
为了进一步打击苏灿,陈嘉上没有手软。
武功被废,苏灿连最后的自尊也被夺取,真的成了一个废人;
遇见心爱之人却没脸相认,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这种痛苦真和心里插了一根针没什么区别;
被迫吃狗饭,人格遭到侮辱但毫无还手之力,跟沦为奴隶没什么区别。周星驰继续用苦中作乐的方式,来表现苏灿死要面子的特性。当真是小时候看觉得搞笑,长大后再看,莫名地悲凉。
在《武状元苏乞儿》之前,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都是比较纯粹的喜剧。
真正开始融入悲剧内核,是从这部古装开始的。之后《济公》,《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也都是喜中带悲,悲中有喜。
所以对于周星驰来说,《武状元苏乞儿》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
《赌侠》和《逃学威龙》,同样是主角落难,但都是可以回归原来身份的。刀仔到最后还是变回了赌侠,阿星立功后回到警队还成为了总督察。
《武状元苏乞儿》不同,苏灿无论怎么努力,武功变得再怎么高强,他都回不去了。
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他最后立了大功,却也被皇帝视为新的威胁。
如果皇帝自己能治理好天下,苏灿的丐帮自然就不会继续壮大,因为几乎没人会自愿要当乞丐。
包括苏灿自己。
苏灿和皇帝最后的对话一定是来自陈嘉上的主意。他认为当乞丐很潇洒很自在,只是一种文学想象,不是现实。
苏灿最后当了乞丐不是一种成功,而是一种无奈。这就让影片与现实接轨,与一般的喜剧区分了开来。
二是苏灿的成长转变。
他可以选择用解散丐帮作为条件,交换回自己原有的一切。
但经历过痛苦与绝望,他想必是知道从前的自己错得离谱,真的学会写字是他成长的一个标志。
就算皇帝还给他一切,他也不想拿回来了。
做回一个权贵,还不如做一个乞丐。
这就是属于苏察哈尔灿的悲剧。
就好比一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青年。
他知道自己必须扛起某种责任,从前在学校那种愉快的日子是回不去了。
这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悲剧。
试问这样的一部电影,能不出类拔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