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是一种错觉

我们每个人都是烟草的奴隶,却自以为能够从容地驾驭它。

吸烟人的眼中最大的假象就是,一直以来,都是“我”自己在决定要不要抽烟。“你们聊,我先抽支烟”“你先出发,我要抽完再去”“太吓人了,我抽支烟压压惊”“这几天嗓子不好,我准备少抽点”……这些话听上好像没什么毛病,但禁不起琢磨:

我“要”做,我“准备”做,感觉上像是个主动的行为,是因为我想,才会去做;我决定了,因此准备做。这真是一个一戳即破的谎言,而捏造这个谎言的恰好是我们自己。烟瘾还真是厉害,明明是它偷偷地指使,却让我们认为是“我”主动选择了抽烟的时机。必须说明,这些说辞,是我们被动受到情绪指引之后才产生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行为在前,意识在后。“烟瘾”通过潜意识告诉我们要吸烟了,意识随后做出反应:“嗯,我需要抽支烟”。心理学中有个简单的词用来形容这个意识补偿的行为,叫做“合理化”,它的作用是降低我们的内疚感,让我们误以为在某些事情上有主动权,或者正当的理由,哪怕我们是被动受到了某些暗示或指引:嗯,最起码这件事是我自己要做的。

你不是主动地在抽烟

我们可以仔细拆解一下上一支烟前几分钟,潜意识到底对我们(主观意识)干了什么:过去的几十分钟,大脑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它感到有点无聊,查了一下仪表盘:嗯,多巴胺不足了,肾上腺素也有点儿下降。压力表指数上升,情绪表指数下降,怎么办?它跑到意识的耳边说:该找点乐子了!意识没有听到,什么东西能让意识停下来呢?刚刚吃饱,显然不饿;皮肤状况还好,没有需要挠痒的地方;头发刚刚抓过……手里还有一个道具,于是它跑到意识耳边大喊:烟!烟!烟!这回意识听到了:嗯,该抽根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烟瘾”也不过是帮我们解除情绪危机的工具,即便没有它,意识和潜意识配合起来,也可以“内部解决”:意识会主动创作有趣的点子,吸引注意力,会关注重复工作内容的进度和剩余量,给大脑鼓劲儿;潜意识可以同时支配身体做一些动作,缓解疲劳。对”我“来说,烟只不过是”外人“,借助烟的力量,不过是放弃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利。这个外来的和尚很多时候确实很会念经——它自有一套操控身体的动作流程,仪式感满满,还会立即释放尼古丁,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不过也有例外:当我们不能立即抽烟或找不到烟的时候,焦虑感会迅速把我们支配起来。

当然这只是一段拟人化的演义,但足以说明主动是一种错觉。你不是选择了吸烟,而是放弃了不吸烟。你不是拥有了一项特权,而是放弃了一系列自我支配的权利。三年前的那一天,当我想到过去的十年里,我几乎没有一天是不吸烟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回想这个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成就是如何达成的:无论是仅停靠一分钟的高铁站,还是刚经过十几个小时昼夜颠倒的长途飞机,都不能阻止我完成“打卡”。我突然真正意识到,我一直在被香烟支配,还失去了那么久的自由。这真是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我立刻就觉得,抽烟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如果从这天开始,哪怕我只能做到一天不抽烟,都将是过去十年里唯一的一天。我立即决定付出行动,打破吸烟魔咒。这看似充满挑战——至少我当时这么觉得,但实际的过程却出奇的顺利。就好像一个魔术被揭穿了戏法,你再也不会觉得神秘。

这时有人会问,这个道理简直浅显得不能再浅显,你难道从来都不知道吗?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灯下黑”——越是明摆着的事实,越容易自我蒙蔽。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视频:被电话诈骗的老人执意要给骗子转钱,哪怕银行工作人员、警察苦苦相劝,仍然固执地不愿相信。这正是意识“合理化”强行赋予给我们的结果:我们坚信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实际上它并不总是存在。

为什么说你被控制了?

我们的大脑极容易被操控,然而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自知。看见别人打哈气,自己也会被“传染”;听见流水声,会有上厕所的冲动;闻到医院的气味,会让我们下意识带上口罩或屏住呼吸。影响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无关痛痒,也并不可怕。有意识地操控就有点“害人”了,比如广告商、电影电视的赞助商在做的,就是把他们宣传的产品有意识地植入到场景里,让人被动接受。

有一个很好玩儿的例子,小时候有次家庭聚会,说到谁谁谁骨质疏松的话题,我妈不假思索地接话道:“要不喝哈尔滨制药六厂的钙中钙吧”,与宋丹丹当年在家庭场景下(我爱我家布景)演绎的广告词丝毫不差。炎热的夏季要喝可口可乐,想要成为运动健将要穿耐克,洗手要用舒肤佳……这些是电视广告黄金期人们普遍接受的洗脑——你既在主动接受它,又在被动受到画面里的情景暗示,这些暗示将在这些场景在生活中真实发生时发挥作用。

那些植入在影视作品中的软性广告更为可怕。准备写这一个题目的时候我特地查了一下数据:2019年全球共有11.4亿烟民,我国有3.41亿,占全球30%;而中国同期人口总数是14.5亿,全世界则有76.7亿,占比不到19%。这么比较的话,中国烟民的绝对数量和人口比例都高得吓人。用我们小学老师的话讲,是“拉高了全球的平均分”。我想香烟市场在国内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基数,香港电影肯定是功不可没:请你回想一下脑海中现代题材的经典港片,有哪一部是不抽烟的?电影中不仅不禁烟,还把抽烟摆在一个很酷的位置上,推进情绪。热血的兄弟情,豪迈的江湖义,从警匪片到家庭喜剧,吸烟的镜头无处不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谁不想成为”小马哥“,”陈浩南“,”赌神高进“?多少懵懂青年,被周润发、刘德华等一众港星冷酷帅气的点烟动作,忧郁深沉的吸烟镜头深深吸引,为了能够迷倒万千少女从此走上不归路,直到油腻中年还会在吸烟时摆出一副”有派“的动作,对自己脑满肠肥的气质浑然不觉。

当然你可能会反驳:电影里出现香烟,真的是因为情节需要。但真正的现实是,在影视剧中高频出现香烟的现象恰恰是烟草公司斥巨资推动的结果。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烟草协会从电影诞生的初期就再对好莱坞施加影响,至今已接近一个世纪。仅上世纪的30-40年代,每三位成年男星就有两位在镜头前吸烟。而作为回报,这期间烟草公司一年单单支付给这些明星的费用,折算到今天就高达330万美元(UCSFhttps://smokefreemedia.ucsf.edu/history/timeline)。有趣的是,他们从来不会出现在影片结尾的鸣谢列表里,深藏功与名。一家电影发行公司曾这样大言不惭地向万宝路集团的总裁炫耀:“电影比任何电视和杂志广告都要好,因为观众完全不会意识到赞助商的植入”。香港电影蓬勃发展的90年代,香烟的镜头语言更是被运用得毫无节制。

我要说的是,在你抽人生中的第一支烟之前,你就已经被操控了。它要么以你的偶像站台,要么通过你的父辈影响,让你误以为这是一种标榜个性的仪式,或是自我认定的成人礼,更有甚者,会认为它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它就是以这种愿者自来的态度示人,却暗中反客为主,影响我们的潜意识。是时候真正夺回主动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动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