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day111

1.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国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成绩,在仕途上的升迁也非常迅速。

他出身非常普通,他为人笨拙,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第一个原因是在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2)静坐。

(3)早起。

(4)读书不二。

(5)读史。

(6)谨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

(12)夜不出门。

这十二条日课,很多都与翰林大考有关。因为翰林大考和科举考试不同,考的不再是八股,而是考查一个人的学养和见识,所以必须知识广博,对天理心性之学确有所得。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对考试的准备比很多人要充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即曾国藩到京后两年,赶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大考之后,道光皇帝升他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升了四级。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又逢一次翰林大考。六月,曾国藩即以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也就是说,实职是内阁学士,但享受“侍郎”级别。这是一次罕见的跃升,由从四品跃升至二品,从此“跻身卿贰”,步入高级京官行列。他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纪录。

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曾国藩为人特别爱交往。入京之初,他为人处世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而在立志“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人相处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朋友越来越多。

因为曾国藩广泛结交,肯于付出,名望日高,急公好义,越来越受同乡的推重,所以自从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凡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由曾氏领衔。可见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开始负一乡之望,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对他在仕途上发展当然有好的影响。

曾国藩升官迅速的第三个因素,是中枢有人在背后帮他的忙。就是道光年间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升官路上一个重要人物,对曾国藩的飞黄腾达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看曾国藩的一生,与上级交往,是很注重分寸的,从不失态。他和穆彰阿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走动并不是特别勤,所以后来穆彰阿倒台,曾国藩也没有受到牵连。

这是曾国藩一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3.深得道光皇帝欣赏

曾国藩升官迅速的第四个原因,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道光皇帝对他的欣赏。

道光皇帝为什么这么欣赏他呢?

第一,曾国藩这个人性格和道光皇帝相投。曾国藩从性格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比较踏实的人。道光皇帝就喜欢这样的老实人,不喜欢那些油腔滑调的人。

第二,曾国藩工作认真,做官尽职尽责。翰林虽然没有多少事,但是偶尔也有任务派下来。曾国藩就会全力以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他不会像那些眼高手低、有名士气文人气的翰林官员一样,看不起俗务。

第三,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崇尚理学的皇帝。曾国藩在做翰林期间,在理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由朱熹开始,上溯张载、周敦颐等人的著作,并对它们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同时,他还究心汉学,在学术上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一个人的声望是晋升的重要基础。曾国藩潜心学术,热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形象比较清新端正,这是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day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