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零米与千里

图片发自App


倒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样的绵长跨度,却也有“春秋离家冬夏回”的匆忙和无奈。在几度被异乡的惊雷吵醒之后,抓住枕头边角,深呼吸数次,继而在潮湿微冷的南方空气中意识到离开家又足足一星期了。年前回家时的人潮之热好像还没有褪去。

冬天适合回家,躺在火车上恰符身宽的白色小床上,在铁轨的持续撞击声中一点点朝着家的方向挪动。我习惯用断断续续的手机信号给家里发个信息,很多时候先是发送实时定位,然后打开地图看着“蓝色小点”缓慢移动,与家的距离在不断缩小,虽然这是火车的功劳,但我仍然在强行从中榨取一点成就感,以此来解释回家的喜悦。

看着共享位置慢慢缩小,接近于零米,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和朋友交流才知道,回家12点起床,偶尔不洗脸的不止我一个人。

妈:“快起床,快要吃午饭了”

我:“能不能再睡五分钟…(熬夜真的不好)”

爸:“姑娘回来吃胖了才好看”

我:“爸爸,年轻人都是要减肥的(继续吃饭中)”

回家可以自由自在,回家可以吃到妈妈做的饭,回家可以陪家人漫度时光,这个从出生开始就把全然的自己展示出来的地方称之为家。离家越远,就越觉得和家人相处的每个细节都弥足珍贵,看来幼时被洗脑的《常回家看看》不是没有道理的。


图片发自App



清晨醒来,发现自己离家的定位又回到了常态——千里之外,甚至不由得再想念一下,就要起床迎接新一天的,没有家的味道的生活,说来不奇怪,说来也不悲哀,可能是因为回家总有两个节点,一个是回家前几天,一个是离家后几天,这种略带着离别的气息最不讨人喜。

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形成有理也有趣,家庭关系自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各类文章歌颂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爱的始源,堆砌而成的一系列关于家的描述,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让我感到些许的肉麻。每个人对于家,对于父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喜欢被强拉硬扯扣上亲情感恩的帽子,但愿意在几十年来的生活点滴中感受切实的家的温暖。说实话,在异乡回家的前半个月,大多数人就已经溢出了丝丝高兴,何况,这拥挤难忍的铁路交通,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抢票这一客观提醒呢。

零米与千里,我们常常在这两个距离之间游走,或许还未体会过,或许正在体会,或许将来终要体会一次。为了生存和生活不断地奔波,成了大多数人必要的经过,家乡为零米,他乡为千里。希望今晚入眠没有惊雷,零米之处的我们的家人喜乐安康,数月后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家零米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