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书笔记

作者:PayPal创始人 彼得蒂尔

前言

商业的世界里没有重演的可能,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做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也不会再研究搜索引擎。所以你照搬别人的想法,不是不一定成功,而是一定不会成功,你做的事情如果之前就有,那么你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只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你能做别人也一定能做,所以只要一个行业进入从1到N的简单复制,那么迎接这个行业的一定是逐渐没落。


第一章未来的挑战

1.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别人有不同看法?

2.水平进步也叫广泛进步,意思是从1到n,是照搬已有经验并做的更好,关键字“复制”。

3.垂直进步也叫深入进步,是从0到1的进步,关键字“创新、科技”。

4.中国copy了发达国家的一切,但这只是复制。       

感悟

1.从0到1是质变的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是从红海到蓝海的改变。而跟他对应的模式就是从一到N,这是一种复制的,量变的模式。

2.从1到n是不断优化、复制、降成本、有些微创新的企业,比拼的是不断降低的成本,优势的渠道,铺天的广告和高性价比。象当年的诺基亚,他打败了市面上所有的手机厂,成为了2010年前的机皇,但每年仍然要投入巨额广告和渠道费来维持其市场地位,因此他本质仍逃不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3.行业的颠覆者或重大专利技术的拥有者就是从0到1的改变。象是苹果用触屏+生态杀死了功能机,从此享受垄断暴利的果实。


第二章象1999那样狂欢    

1999年硅谷之劫教给我们的:

1.循序渐进:心怀改变世界之心的人更加谦虚,小幅度的渐进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不要事事严格规划,你不知道你的未来将变成怎样,事先规划既死板又不现实,相反你们要实践,把创业当未知的实验

3.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新市场,要根据现成客户的出发点创业才更有保障,成功者认可的产品上改造才更有保障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科技商业应主打研发                                 

以下相反的观点可能更重要:

1.大胆尝试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感悟

1.寻找属于自己的蓝海,不要加入恶性竞争和别人打价格战。

2.营销很重要,太过重视和不重视都不正常。

3.对于计划要审慎的去看:在计划前考证合理性,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制订。我们经常范的错误就是计划制定的过于美好,而最终我们很难实现它。部分公司订立的宏大目标、个人年初订下的看书、学英语、锻炼计划这些虽然有些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没达成对于我们的信心伤害又是巨大的。因此有时候我们的计划可以适当激进,有时候又可以保守、现实些,应因势因时而定,不拘一格。



第三章,所有企业都是不同的

1.美国人神话了竞争,完全的竞争,利润就会消失

2.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的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3.垄断者为了保持利润,会夸大竞争。google占领了7成以上的市场,但它把自己定位为科技企业或广告公司,这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不足1%。

4.非垄断者会用限制条件以夸大自己的市场地位凸显独特性。

5.竞争生态把人变得冷酷无情,把企业逼向绝路。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则不用担心竞争,他用更多的自主权关心员工,关心产品。

6.完全竞争企业则着眼于短期利益,无暇进行长期规划。

7.在动态变化的世界中,垄断是有益但不会长久的,因此他在短期内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利润给了他们规划长远的资本,给员工更好的待遇。

8.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 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垄断的企业都是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取垄断地位,失败的企业都是无法逃开竞争。

感悟

1.靠制度和牌照的垄断企业,他们会增加员工待遇,但因为没有竞争压力,他们并不会规划长远,也无法推进社会进步,改进产品。比如国内的电视台、报社、原来的国企。

2.非垄断者夸大自身独特性并没什么不对,在广告界这属于品牌价值差异化。国内上各赛道参与者已经在主动的避免直接竞争了,他们进入行业前会首先研究行业先发优势者,学习他们技能,结合自己特长找到一条细分赛道,想办法把细分领域推到一个极致,比如主播就分为:吃播、睡播、技能演示、游戏主播,教学主播等等,他们都圈定了一批同好者。

3.非垄断者可以重建赛道,但前提是: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内容足够好,这是质),有足够的流量与用户(宣传和运营跟的上,这是量)。

4.成功的企业前提是有一个相对垄断的好产品,让企业获得利润,然后通过创新研发更多更好的产品,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做的事情是公平合理、宽容的对待员工,有决策权能担当的领导,成功的后勤。如何激励员工二次创新,是企业文化与软实力的体现。微软、谷歌、阿里、头条、腾讯都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证实了自己软实力,百度的二次创业并没有那么耀眼。


第四章 竞争意识

1.马克思说差异造成斗争;莎士比亚则认为相似或相同造成斗争,在商界后者更高明。

2.人类冲突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对手身上。

3.竞争是一场高成本的买卖,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谷歌与微软在平板电脑、浏览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上的竞争,最终成就了苹果公司。

4.竞争使人产生幻觉,徒劳去抓取一些不存在的机会。90年代初刚有在线网站时,大家一窝蜂的去做在线宠物用品商店。

5.作者成立了paypal,马斯克成立了x,两个公司相距4个街区,1999年全面战争时员工每周工作100小时,大家不再关心生产效率,而只关心怎么打败x。(有个工程师甚至设计了一款炸弹,并在会议上进行讲解如何干掉马斯克的x)最终两个公司走向了合并,结局对大家都好。

感悟

1.政治和宗教在差异时更能产生斗争,而在商界相同更容易造成竞争。

2.垄断的原罪产生于静态社会,发展不及消耗时,只能0和博弈。现代工商业发达使得社会发展是动态的。从发展角度看垄断是相对的,局部的。

3.群体性行为使大众盲目,所有的风口上的猪都会降落,有的会摔死仅有几只能够幸免。谁能想到热闹的共享经济下,活的最好的是充电宝?

4.群体盲目的时候,我们还应该保持本心,尽量去做对的事,而不是用对的方式做错事。

5.企业竞争是必然的,大家都想独占市场,但你拼成本和工作时间干不掉对方时,资本选择联合,联合后的公司成就了两个人。否则怎样?伤敌1000自损800后,真的能阻止后来者竞争吗?从来没有。当市场前景够大时,会有更多的公司进来,有时候还会有跨界巨头进行降维打击。

6.品牌可以是最大的护城河,也可能是涓涓小溪。

7.就象勤劳而不富有的中国人,很多企业做着最好的产品,却卖着低廉的价格。高性价比是竞争激烈时用来突围的武器,绝不能常态化。所有产品都低廉,公司就离死不远了。(优衣库通过规模化把成本降到对手无可比拟,小米手机依然同质化,小米优品才是撒手锏,乔布斯通过生态卖软件,雷布斯就卖是硬件)


第五章后发优势

1.规避竞争可以打造垄断企业,经历考验才能变成好企业。好企业标准是要有生产巨大未来现金流的能力。简单的说,企业是他未来利润的总和。

2.餐厅和消费娱乐场所都是现阶段产生巨大现金流的地方,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去更潮的地方消费,因此这类企业大多是现金流下滑型公司,互联网公司则是相反。

3.增长率和数字都是代表过去,部分指导未来,最终看的还是企业的本质(估计作者想说:为别人创造了什么价值)。

4.垄断企业通常有几个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

5.技术必须比别人好十倍,才能避开竞争。

6.网络效用作用很大,最难的是第一批客户,然后让他们把更多人连接起来。这些小应用最初只是应用,看起来甚至不是一次商机。

7.规模经济,边际效应递减,用的人越多,后边用户的使用成本几乎为0。服务型企业很难做成垄断企业。

8.品牌优势,很多企业都在学苹果,但光鲜的外表下没有软硬件的支撑只是泡沫,软硬件的组合再次形成生态,最终赢得了市场。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1.占领小市场:创业公司宁小勿大。每个创业公司都应该在一个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在一个小公司占领市场要容易的多。初创企业完美市场是定的一小群人,任何大市场都是糟糕的选择。paypal最初的失败是想做个硬件+支付的组合 ,导致失败,后来把目光聚焦在了ebay上的卖家,仅3个月就有25%的超级卖家用paypal,终获成功。

2.扩大规模:在成功主导了一个市场后,就要进入其他相关市场。亚马逊从图书、到光盘、影象、软件,一点点进入其他相关领域,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选择这个几产品?ebay也是借助比尼宝宝这款产品,然后跳到小众收藏市场,然后才扩展到其他品类。

3.破坏性创新:用看起来粗糙的新技术推出低价产品,根据客户反应对产品进行迭代,最终取代现有公司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初创公司重点在于创新,而不是破坏,破坏者=麻烦制造者。不要去破坏,而是要避开竞争。

4.后发优势。先行一步只是策略,后来者是有赶超机会的,因此在一个小市场里做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直到达到预期目标。

感悟

1.在中国搞过估值或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未来现金流和现金流折现只存在纸面上。看商业模式还能更靠谱点,如果能结合现金流则更准确些(有噱头~)。

2.支付宝、淘宝、头条,京东,拼多多都有先发优势,要么是数量是别人10倍,要么是人数,要么是价格,总要有优点是别人难以屹及之处,然后整体上的产品完善程度比竞品好5倍,才算头部,让投资人认可,让使用者津津乐道。

3.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技术好10倍,paypal当天付款当天邮寄,而之前买东西邮支票必须要7-10天(时间是10倍)亚马逊(品类是实体店的10倍)普通平板电脑和苹果ipad(使用频率和易用性10倍)阅读者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呢?它们都是哪个公司的?有哪些共同点?

4.创新是草根的特权!!!(我自己的观点)大人物看到的是模式和战略上的改良,但真正的技术与应用创新只能由草根发明,草根没钱又想解决问题,才更有动力去改变现状,不小心改变了世界。

5.先要明白自己的行业、赛道,再说规模经济的事。越标准的产品越能产生规模经济,代表就是温州小商品和软件团队。

6.破坏式创新这个观点很重要!事实上我们身边充斥着破坏性创新,它可以是旧事物代替新事物,比如mp3取代cd机。更可能是跨界或降维打击,比如滴滴挑战出租车,网购干掉超市。

7.初创公司重点一定要放在创新满足人们真实需要,而不是为了挑战旧有秩序而和巨无霸贴身肉博。


第六章成功不是中彩票

1.成功,尤其是连续创业成功没有偶然。爱默生说:浅薄者才会相信运气,强者只相信因果。

2.专注于一个方面并努力独霸一方。

3.近几十年里,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2个极端,药物开发存在“倒摩尔定律”,即从1950年起10亿美元研发的新药每9年减半,充满了“弗莱明式偶然”

4.忘掉“基本可用的产品”,学习乔布斯式的精确规划才能改变世界,而非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复制成功者的成功。


第七章向钱看

1.牢记帕累托法则,即幂次法则(指数方程描述的是最不平均的匹配,它完整定义了我们的环境,我们几乎无所察觉)我们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它受这2种法则支配。

2.广撒网投资,然后祈祷,这是很烂的投资策略。把注意力放到那几个好公司上,回报比其他加起来都多。风投必须找到从0到1的公司,然后支持它们。

3.第一原则,只投有巨大潜力的公司。我们只重点关注5-7家企业。不论何时,如果不关注事业的本质,只关注多元化避险策略时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变成买彩票,就要做好亏损的准备。风险投资人在问题公司上的时间比好公司要多。

4.个人同样要关注幂次法则,把时间用在正确的职业或事业上,在未来几十年内变得更有价值。

5.幂次法则的对面是多元化,多元化在不确定的未来所承受的风险最小。但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十几份工作、创建十多个公司,然后选一家最好的,抛弃其它。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最擅长的事上,做好它。(当然在这之前先想好它是否会变得更有价值)

6.开公司要关注最重要的事:一个好市场胜过其他所有,一个销售策略好过所有,时机和决策同样重要。时刻想象你的公司在8020曲线上是什么位置。

感悟

1.这几年的风投、乃至PE都愿意不断把投资前移,我想这需要满足:看好行业,但没有明显头部企业、资产荒、资金规模太大或太小、资金要求固定回报(只是看起来)。但我觉得更本质的原因是懒和怕,懒的研究,怕投了坏的放过好的。实质是对于投资的不确定性担忧,对行业和团队研究和了解不够深入。

2.想好方向,找到最肥的市场和最好的业务,努力把它做好---听起来好象挺容易的,只要放弃那些听起来诱人的建议就行。


第八章秘密

1.世界上有三种事:轻易能做到的,困难不易做的,不可能的事。少了极端主义,人们也少了很多进取心。

2.经济上,人们盲目相信市场有效性,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未来仍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3.对未来的好奇心,少了创新就失去了未来。商业中我们应该问自己2个问题:自然没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人类没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是无人关注的地方。

4.垄断者自贬以避免被处罚和分拆,竞争厂商则巧妙的夸大独特性,企业显得更牛X些(就象看到镜子里的我们)

5.我们对于遥远星球的探索,都比营养学研究的深入,这恰恰是机会。

感悟

1.keep hungry keep stupid

2.或许是承平日久,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少出现惊才艳艳的伟人了,无论是思想家,哲学家,亦或科学家,艺术家。上一个还是刘慈欣,再上一个是麦克杰克逊。人之所以为人,是否应该变得更情绪化,更有性格,千篇一律是现实中的我们,网络人格的的多样性缘于不可见。

3.《三体》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科技大爆炸。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二战,从那时延续到了冷战。近50年左右我们的材料学最大的突破是发现了纳米和石墨烯,但我们仍旧用着上个世纪的锂电甚至镍氢,我们仍坐着上世纪技术的高铁飞机,开着更多配置的汽车,住着更高层的楼房。。。似乎半个多世纪的科技树只点了“信息通信”这一项技术。其它如吃喝住行、生物制药、材料学等等只是改良,而没有本质的变化。是不是有一只推手,在诱导着我们的科技树发生偏离正常轨道,向他想要我们去的方向走?


第九章基础决定命运

1.公司命运是建立一开始就决定了的,人们无法在一个有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企业。

2.创始人团队间的默契和依赖程度同样重要。没有团队就没有从0到1。

3.公司不团结先明白三个概念:所有权(属于谁,股东)经营权(实际管理权,管理层)控制权(形式管理权,董事会)。不同工作分配给不同的人是有效的,也增加了不团结。

4.职业经理人和股东利益不一致,也会增加经理人的短视行为。

5.董事会越少越好,但必须慎重。大董事会通常用来摆脱责任,为独断的董事长作掩护。

5.股权红利的回报要好于现金薪酬。

6.有价值的公司鼓励发明创造,一旦创新停止,创业就结束了。

感悟

1.我很想反驳组织建立决定命运这一说法,但似乎很难找到反例。除非是中间有大的变故,导致组织重生--比如乔布斯回归苹果。

2.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定位很尴尬,有才有德还和股东投脾气企业发展观点还得相似--这得多稀有?


第十章打造帮派文化

 1.公司文化不能脱离公司存在,公司即文化。

2.paypal并不是通过筛选简历选择人才的,优秀的人扎堆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有才华、懂合作是我选人的标准。我更看重人们对于使命和团队的认同。

3.每名员工只专注一件事情,而我只以此为评判标准。界定角色可以减少矛盾。每个公司都是个生态系统,派别冲突会使其无力应对外部威胁。

4.关系紧密的同伴长时间在一起,甚至忽略了家人、朋友,他们有强烈归属感,悟得同样的真理,因此好公司应该更象是邪教。

感悟

1.paypal出售后,内部孵化出了yelp,youtube,linkin,特斯拉,这很说明问题。

2.牛b的公司就要象邪教,国内最有潜质的教主是马云(长的也象)早期的阿里基本符合帮派文化。


第十一章顾客不会主动上门

1.技术精英直白的告诉人们,要么有效要么无效。销售则相反,精力心设计活动改变表象,而不改变实质。

2.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有效。世界由推销驱动的。

3.谁先用病毒式营销占领细分市场,谁就成为市场定局者。

4.销售的幂次法则:多数公司的问题不是产品差,而是销售差。

感悟

最好的东西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比如铱星。


第十二章人和机器

人类擅于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但不长于数据处理,计算机则相反。

大数据并不是输入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数据必须有策略辅助才能达成目标。

感悟

作者举例说谷歌计算机在2012年开发程序能让计算机认出猫,成功率不足75%,这不如4岁小孩。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人被取代。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如果计算机能够加大算力,增大数据输入,距离认出99.99的猫是可以预见的。如果能够识别出猫,那么人呢,其它呢?

我的担心来自于2方面:

1.我们时刻活在别人的监视下,想想《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

2.工作被代替,我30多年的知识和经验,一天内被计算机学会。


第十三章绿色与特斯拉

 1.每个公司应思考的问题,即使回答5-6个也会很成功。作者举了特斯拉的例子:

2.技术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是稍有改进吗?(稍有改进便是毫无改进,10倍才有明显优势)

3.时机问题:现在开创这项事业合适吗?(特斯拉抓住政策时机从政府部门贷款4.65亿美元)

4.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占大份额吗?(特斯拉先做的是电动跑车这一细分小市场,门槛小收益可观)

5.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马斯克本身就很懂技术,从其他书了解到,他的技术水平不亚于一般工程师)

6.销售问题:创造产品之外,如何销售?(特斯拉建自己的销售店,短期看成本上升,长期来看是把握住了终端)

7.持久问题:未来10-20年能否保持竞争地位?(汽车本身就是耐久品,产品只要保持技术和先发优势即可)

8.秘密问题:是否找到其他人没发现的机会?(市场缺少真正清洁技术彻底的汽车)


总结:

1.关于战略

1.1尽量避免竞争,享受垄断利润。如果必须要打价格战,那必须快打,打的要狠,打的同行撑不下去,打的局外人不敢进来。如果和1-2个强大的对手势均力敌,那就尽可能合并。如果合并不成(在国内竞争条件下很难垄断),那么 就要因地置宜,按《论持久战》的思路蚕食市场和对方。

1.2鼓励创新、创意的公司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这里的创新是真正的从无到有,而不是改良。简单重复是低价值,跟在别人身后只能辛苦的吃土,所以沿海的小加工企业利润才象纸一样薄。

1.3计划要适度,因时因势做出改变。

1.4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产品而非营销上。

1.5垄断企业是美好的,他解决了生存问题,让企业领导者在长期目标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员工生活的更好,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提供创意,优化工作,而不是为生存而计较。

1.6扪心自问,我自己、我们的企业是否在某一小市场形成局部垄断,靠的什么,能否持续?

1.7达成方法:占领小市场、扩大优势、破坏式创新、后发优势

1.8每个公司应该考虑的问题:技术、时机、垄断、人才与团队、销售、持久、秘密

2.关于组织:

1.公司应该有着邪教的特质。

2.员工招聘更应看重:目标认同、团队认同、文化认同。(曾有一位老领导送我三个字:融容荣)。

3.价值观一致的人在一起,默契和目标会使得效率成倍上升,二流人才组成的团队可能造就一流产品和企业。

4.培养人分为培养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通才。

5.公司文化决定公司能走多远,文化很难后天培养。

3.关于产品:

1.产品必备须具备四大优势:产品在关键点上好十倍、网络效用、规模经济、品牌优势。

2.好的产品不是在所在方面都比对手好十倍,它是真实解决了1-2个客户的痛点,在这个痛点解决方案上比别人好十倍。

3.所有产品的目标都不是打败对手,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要才是目的。

4.围绕刚需,永远有改进的空间,产品永远能更好。

5.产品和投资应避免多元化:规避风险同时,会使精力分散,得不偿失。在几个主要业务上精耕细作回报更高。

6.商机永远存在,只要你能找到它。

7.产品是50%,销售是另外50%。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0到1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