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向死而生

  《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以什么是存在为追索,从人的存在出发,探讨了人过去  现在和将来各自的生存状态,即在人在时间中是如何存在的问题。

        1.为何以人的存在为切入点来探讨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而唯独人的存在是研究其他存在的前提。因为,首先,只有人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够思考存在的问题,而物却并不具备种特性。再者,人的存在是物的存在的前提。因为如果没有人的意识,也就没有物的存在,人没有感觉到,也就认识不了,所以,以人的存在为切入点是研究存在的最好选择。

    以往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都对存在的定义没有切实的了解,  哲学中的存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由于其抽象难定义,以至于后来哲学家把它作为一个自明的概念,无需再定义,当成一个不可规定的规定,或者是上帝,直接引用而不加分析。

      但海德格尔重新提出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可不提。在导论中,海德格尔再次提出重新认识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人虽然不能明确定义存在,但无时无刻不在领会存在,如花草树木,石鸟虫鱼等。

      第二,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我们只能定义存在者,但不能定义存在,如我们可以定义人花鸟兽,但这都是存在的特殊性,是存在者,但不能定义存在,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单纯把存在理解为  是……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把握存在本身的概念,我们所用的都是存在的特殊性,即存在者。而存在又是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存在,那么,其他问题也就不可能知晓了,所以,海德格尔认为重提存在问题非常有必要。 

 2.人是怎样存在的?

      这个问题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人在时间中是怎样存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海德格尔把过去成为沉沦态,把现在称为抛掷态,把将来称为生存态。现在就仔细分析人在这三种状态中是如何生存的。

      过去——沉沦态

      过去的存在称为沉沦态,在沉沦态里,人主要分为畏和恐惧,畏就是面对死亡的胃,死亡就像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因此,人心理总会感觉到畏。除了畏,还有就是恐惧,也就是害怕。对即将发生的事感到害怕,怕完成不了,怕坏的结果等等,这都是非本真状态。

      回顾过去,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选择,在困难来临之前,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会搞砸,甚至在脑海里想象事情的最坏结局,把困难或挑战想象成巨大而难以完成的,心存焦虑,好不容易克服了困难,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心中总是充满了恐惧,这在海德格尔看来,都是非本真状态。

      现在——抛掷态

      人现在的状态就是抛掷态。这个意识就是人就像被抛掷在这个世界一样,是否出生不能选,出生在哪里不能选,与什么样的人成为亲戚不能选,总之,人就像被上帝突然抛掷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又必须要去面对的,因此,加缪认为人是荒诞,生活充满了荒诞感,每天都是过着钟表一样机械的生活,起床,上班,吃饭,睡觉,起床……,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一书里描述的那样,神惩罚西西西弗斯每天把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之后石头又滚落到山脚,西西弗斯又重新把石头推上来,周而复始,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人生的写照——结婚,生儿育女,抚养儿女,儿女长大后又结婚,生儿育女,如此周而复始……难道,生活就是荒诞吗?海德格尔认为不是的!

      首先,海德格尔把人在现实生活也即 在抛掷态中发生关系分为两种,人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物是人的工具,物分为现成在手之物和现成应手之物。现成在手之物就是人手上正拥有的,应手之物,就是备用,等要用的时候才用的。自然万物都是人的材料,都是人的工具,山就是人类的矿石场,森林就是人类的林场,海洋就是人类的运货机,风就是人类的动力等等,总之,自然万物都是人的材料。

      人与人的关系。在抛掷态中还有人和人要打交道。分为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本真状态就是指与人相处要负责任,说话要有依据,不能道听途说。人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人到底成为怎样的存在,并不是先天被决定了的,而是人自己在不断选择中慢慢形成的,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完全由自己决定,由自己去做出选择,人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而在本真状态中,人应该负责任地去塑造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由自己决定,这里我特别想引用康德的道德律,也即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说,为人处事的准则应该是可以普遍化的,从应不应该着手,而不是只考虑效果,比如,你选择说不说慌这个问题,如果说谎能给你带来好处,那你到底是说谎还是不说谎?许多人明明知道说谎不好,但是出于人都是自利性的假设,你可能会选择说谎,或者,你选择不说谎,考虑的也只是担心说谎可能引起诚信受损。这都不是康德口中的道德律,康德考虑的只是说谎该不该的问题,而不是权衡说谎的后果。想起柏拉图《理想国》里的一个故事,假设你有这样一枚隐形戒指,戴上以后,可以做任何事而不被发现,从而免受惩罚,那么,你还会选择做好事么?要是海德格尔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猜,他可能会说,说谎还是不说谎,这是你的自由选择,如果你选择说谎,那说明你处在非本真状态,如果不说谎,那么你就是处在本真状态,对于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也是如此,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怎样的状态对待工作,这都是你的选择,如果你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选择,那么,你就是本真状态的存在。

    相反,非本真状态就是不负责任,海德格尔把它分为好奇,闲话和含混,也就是对一切都好奇,但都不去研究考证,喜欢这里看看哪里摸摸,然后就跟人不负责任地闲谈,喜欢道听途说,喜欢不负责任地扯闲篇,这里的好奇不是科学上的好奇,而是对一切都浅尝辄止,不去研究求证,保持含含混混的状态。

      未来——向死而生

      人在未来的生存状态就是生存态,人有无数种可能,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靠自己的选择,那么,该怎样选择才能克服在沉沦态里的畏惧呢?海德格尔认为要负责任选择,做好规划,不要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的本真状态,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哲学家就是要不断地练习死亡。死亡是非常个体的,没有人能替代,过程都是要亲身经历,因此,我们不怕畏惧死亡,负责任地选择,做到向死而生。

      《存在与时间》的意义

      海德格尔从人的存在去分析哲学上的存在,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觉醒,这区别于传统哲学的存在,以往把存在要么归于上帝,要么归于精神,要么归于绝对精神,要么归于物质,而忽视了人的个体感受。海德格尔从人的存在出发,考察了具体个人从过去到未来的存在,提出人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强调人不应惧怕死亡,做到向死而生,这无疑为人找到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指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