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实
1.
故事是件昂贵的礼物,它的“昂贵”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复制性,还在于身在其中时只能知道它的起始,却不知道它的终结在哪,猜不到这中间又有多少意外或温柔动人的瞬间。
这个故事源于位于伦敦西区的查令十字街,84号有一家书店名叫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这是一家“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
书店里有很多古董书,这些老书可能是从别的店买不到的。它的“可爱”当然不仅仅在于书店本身,更在于书店里的人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1949年的一天,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收到了一封信,信来自纽约市东95大街14号,一名叫作海莲·汉芙的女人,她希望在这里能买一些绝版而又便宜的二手书。
由此,这个店的店长弗兰克·德尔和海莲·汉芙开始通信,因为买书卖书持续了二十年。他们这一段二十年的书信内容成就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
2.
开始,两人的交谈主要围绕着所买所卖的书展开,需要什么样的书,定价多少。后来,他们慢慢对彼此有了一些了解。
海莲·汉芙是一名蜗居于纽约的女作家,靠写些剧本、传记谋生,默默无闻,生活拮据。她嗜爱读书,但身边的书店找不到她想要的书,或者太多昂贵,购书成瘾的海莲·汉芙无法负担。她只好将目光投向了远在英国的查令十字街84号,她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家店做的广告。
去信后,竟然得到了店长弗兰克·德兰的积极回应。由此开始了通信。
海莲·汉芙三十多岁,过着单身生活,丈夫死于二战。之后,她一直没有再嫁。她喜欢独来独往,但又友善热情。她楼上住着一对正在恋爱的男女,男朋友帮她完成美元、英镑的换算,并告诉她英国人靠政府配给食物生活,火腿、鸡蛋都成了奢侈品。于是,海莲·汉芙寄去很多食物到书店,帮他们度过了困难。
弗兰克四十多岁,有两个女儿,他的前妻死于战乱,他又娶了现在的妻子。
虽然他的妻子说他幽默风趣,弗兰克在信上却不苟言笑,但他会为海莲·汉芙千方百计地去淘一本书。
两个人的故事在相互通信中慢慢铺展开来,如同一场缓慢的爱情。
3.
这算是爱情吗?
他们从没见过面,又从来没有涉及一个“爱”字。
我们来看,海莲·汉芙,她给弗兰克的信,除了书籍和价格,还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事情,比如对一本书的吐槽,或者发一些牢骚,又或者主动向弗兰克问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我们可以想见,她一个人在角落里读书、写字的样子,她喃喃地读着弗兰克的信,读完书后将内心的想法写信给弗兰克倾诉。她对书的想法,弗兰克第一个知道。她对他说,就像对着另一个自己喃喃自语。
她有时会撒娇似地说,
“弗兰克,这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
那个遥远的弗兰克,一定给过她温柔的力量。
孤身的她,书本和弗兰克就是她最亲密的伙伴。弗兰克于她,是一位不可或缺的精神恋人。她也想要去英国,去看看查令十字街的这家书店,去看看弗兰克,弗兰克也发出了邀请,
“如果有一天你来伦敦,橡原巷37号会有一张床给你,你爱待多久便待多久。”
但因看牙花尽费用,她最后一拖再拖,没能见上一面。
这是她给弗兰克不见的理由。
如果那算是一个合理的借口,她就不会在二十年间不去靠近,又等着弗兰克不在了再动身去看望。
4.
海莲·汉芙,应该是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人,这是爱书之人的特征。她或许是怕相见之后不知再如何相处,又或许不忍心打破一段在信上培养起来的感情,我想她是没有靠近的勇气。
我们看弗兰克,这个有妻室的男人,他的回信总是围绕着书展开,偶尔说些家庭琐事,他告诉过海莲·汉芙这些信是存档的。这可能是一种暗示或预警,对海莲·汉芙,更是对自己。
所以,与海莲·汉芙相较,他的信没有那么多的表情和情绪。连称呼从夫人到小姐再到亲爱的海莲·汉芙几乎都是在海莲·汉芙的要求下做的。
他的表达是小心和拘谨的,并不像他太太说的那样幽默风趣。
这似乎是一种有意的克制,他是将很多的空间留给了海莲·汉芙。那是其他人甚至是家里的亲人无法抵达的地方。始于同样的趣味——对书的热爱而产生的相互靠近。
或许他的妻子看得比较清楚,因为妻子的神经是敏感的,她曾给海莲·汉芙写道,
“我并不忌讳地告诉你我曾经很嫉妒你,因为弗兰克对你的信如此喜欢,你的信与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
1969年,离海莲写给书店的第一封信恰好相隔二十年,她又收到了一封来自书店的信,但并不是弗兰克·德尔写的:
“德尔先生因罹患急性盲肠炎甫于上个礼拜天去世了。”
弗兰克去世的第二年,海莲·汉芙终于踏上了去英国的路,她来到查令街84号,“弗兰克,我来了。”
终于,海莲·汉芙来到了这里,带着恋恋不舍。但是,正如树木希林去世前说过的一句话,对一个人恋恋不舍是奢侈的。
那一段温柔的时光,结束了,但一定没有在海莲·汉芙的心中熄灭。
所以,多年后,我们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从中,你看不到什么华丽或动听的句子,也没有什么曲折、特别的情节,它的动人之处,或许更多的在于展示了一段不一样的感情故事以及它存在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