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聪明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错误.....

有人问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

答:“认识你自己。”

什么是最容易之事?

答:“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而人之患却在好为人师!

孩子总是出问题,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错!

在尼采的《善良的彼岸》中,他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一个人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年,手机,上网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问题。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网瘾,早恋,手机瘾等各种问题。但在调查过程中,父母以为的天大问题,在孩子那儿,好像并算不上问题。


小志妈妈觉得他是有网瘾了,所以把他送到戒网瘾的学校。主持人问道小志对此看法时,小志很生气。他觉得是母亲故意找茬,甚至觉得这是母亲不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他承认自己确实玩电脑。但是,他绝不承认有网瘾。

他解释说之所以玩电脑,是因为搬了家,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所以,闲余时间不知道如何消遣。而且,上网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看一些文章和帖子,自己也会就一些话题,发一些评论,当然,这些文章不符合母亲只读名著的要求。偶尔也会玩一些棋牌类的小游戏,但是,时间应母亲的要求,控制在半小时。


但是,母亲好像并看不到他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安排的科学性。在母亲的眼里,他已经被打上了“网瘾”的标签。


这是很多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孩子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被他们无限放大。孩子在学校交了一个异性朋友,父母觉得他们可能是早恋了;孩子上网,他们觉得有网瘾。要是孩子只关门读书,他们也可能担心,孩子是不是有自闭心理了。

父母的过度焦虑,会把很多本来很小的问题,不断的放大。最后,应了墨菲定理,他们越是害怕成为什么,孩子最终就成了什么。


不要总是挑起孩子的错误,或许你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确实你自己的过度焦虑的问题。

孩子做你不喜欢的事,并不代表孩子做了错事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把孩子还给孩子,让孩子长成本来该长成的样子”


七零后的觉得八零后不懂事,八零后觉得九零后叛逆,九零后觉得零零后佛系。我们都觉得别人身上有问题,其实,那只是时代给我的桎梏。


六零后觉得勤俭节约是好事,一套衣服不破,不能买下一套。九零后,零零后眼里,衣服是用来展示个性的,而不仅只是用来防寒御暖的。


价值观不同,做事不同,但是,他们并没有对错之分。

你喜欢大海,孩子喜欢门前小溪。这没什么对错,只是,你生活艰苦没见过大海,所以向往波澜壮阔。孩子见过无数次大海,没见过小溪,所以向往曲径通幽。


你喜欢大海,他喜欢小溪,可是你非要说他喜欢小溪就是心胸狭窄,见识太少,而你喜欢大海就是格局大,就是见过世面,这就是强人所难。


六十年代,玩二次元,cosplay,人们可能以为你神经病,可是,看看现在,二次元,手办,cosplay早已经成为了一门行业了。专业做cosplay的,就跟当医生和教师没什么区别,你之所以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你自己的问题,并不说明,它是错的。


只要不触犯法律和原则,允许孩子喜欢他们喜欢的,允许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阻碍父母孩子交流的,不是三观,是好为人师

哪怕我们借用爱的名义,去改变我们身边的人,那都是错误。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指出别人身上的问题,才是爱他,才能让他更好。


但是,隐藏在我们行为之后的却是我们想让别人,按照我们想的样子生活。我们想控制他人,想让孩子去做我想做,但是不敢做的,我们想实现,却没能实现的。

这一切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担心,不安,爱的缺乏,甚至是我们自己深深的自卑。

《乌合之众》里面有一句话,当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没有处理的价值时,就会把注意力移向身边人。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经验更丰富,所以,见识更广,考虑的更加周到。可是,年龄的增长,和见识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反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生活的妥协中,他们的勇气会越来越少。


自父母年轻的时候,追求的是诗和远方。等到自己老了,却只敢让孩子追求眼前的苟且和平庸。美其名曰,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曰;“人之恶在好为人师”。父母把自己摆在人生导师的位置上,他们就会固执的不愿接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把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当作冒犯。

做一个聪明的父母,不要过度焦虑的盯着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不同,别把自己放在人生导师的位置上,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去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聪明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