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开始北漂,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他一手创建的《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
至此,《新青年》从上海转移到了北京,成为风靡全国、对抗旧社会的“枪杆子”。
1917年,对现实和未来充满迷茫的周树人,听闻张勋复辟,愤然辞掉职位,处于失业的状态。
1918年,作为老同学的钱同玄,知道周树人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于是邀请周树人为《新青年》供稿。
正为找新工作而发愁的周树人一听,二话不说,立马以“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轰动整个文坛。
从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画出了浓重的色彩,周树人靠着稿费养活了一家人。
1919年,鲁迅先生以家乡的“亦然先生”为原型,创作出《孔乙己》,再次掀起了一股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潮流。
相信很多人已经读过《孔乙己》,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比较有印象。
01 孔乙己之悲,一切源自他可怜的性格
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陋,而他笔下的孔乙己自然成为了一个悲惨的人物。
鲁迅先生向来都惜墨如金,创作《孔乙己》也是如此。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仅仅17个字就已经把孔乙己的性格跃出纸面。在鲁镇的酒店里,穿着长衫的一般都是有钱的豪富,坐在店面里的房子要菜要酒,慢慢品尝。穷人只能在店面坐着喝酒。
而孔乙己也是穿长衫的,但他却是特别的,他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
“穿长衫”有两层含义:一是穿长衫的人大都是有钱人,二是穿长衫代表着知识分子。
孔乙己自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拥有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骨子里的傲气。
同样,“站着”也有2层意思:一是孔乙己是个穷人,不能坐着“贵宾桌子”旁喝酒,二是孔乙己不愿意和那些穷人坐在一起喝酒,不能失去读书人的风度。
用今天的话说,孔乙己就是“装”出来的有钱人,难听的说法就是自欺欺人。
孔乙己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但是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
但是这种自命清高的性格,恰恰体现了孔乙己的软弱和无知。
所谓“读书人”,只不过是一群只读了几本应试科举的人罢了,而真正有知识的人早已经不满足那几本科举书。
真正的读书人,早就应该拿起手中的笔杆子,对抗这个黑暗的社会。但是,孔乙己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旁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读书人”身份。
我们以为,写了几句打油诗,自己就是出名的诗人;我们以为,穿着靠拼单买来的爱马仕奢侈品牌,自己就是上海名媛。我们以为,将别人的小说换个表达方式,自己就是作家。
我们曾经看不起孔乙己,也未曾想过,我们有一天终究活成了孔乙己。
02 孔乙己之惨,折射出了“打工人”的无奈
除了炫耀,孔乙己拿不出什么有成绩的事情来。做官?但是腐败的科举制度根本容不下像孔乙己这样的穷人。
所以,孔乙己只能加入这个社会的打工人队列。
不过,除了能够写几个字之外,孔乙己没有任何技能。
今天我们干着苦逼的工作,即使“996”的工作模式榨干了我们的血汗,我们也不敢跳槽,一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技能,二是我们拿到的工资和福利可能比原来的还差得远。
孔乙己明明可以靠着为别人抄抄书维持一下艰难的生活,可他偏偏不。就像别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可人家就偏偏靠才华。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气不气人?
不踏实工作,现在只能跳槽去干偷偷摸摸的事情,结果被人发现了,还理直气壮地说:“窃书不算偷。”
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就像我读小学的时候,不好好写作文,偷偷抄了一篇参考作文。老师批评我抄袭,要求我当着全班人的面道歉。
我死活不愿意:“我从晚上写到天明,手都写疼了,怎么是抄袭呢?”
孔乙己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上的某种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