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从3类人物设置,解读乌托邦社会的“虚假自由”

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着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哪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尼古拉斯别尔嘉耶夫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杰出代表作,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与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给文学思想界带来了深远的哲学意义。

作者以其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构造出富有浓厚寓意的未来社会图景,一个欲望随时能被满足、没有哀伤与痛苦,却扼杀人类个性与自由、埋没艺术与文学的新世界。在这里,人们除了机械地工作,就是沉溺于感官的享受中,没有思考、没有情感、更没有自我。

这个设想大胆、疯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科幻小说一直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它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将现实放进”可能“的未来中,不是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翻看过去的一些科幻小说,也都能找到一些已成为现实的画面。

这本书或许也是如此呢?当下,人们每天疯狂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就是物质丰沛、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的自由生活吗?

既然人们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进,那么书中这种荒诞的错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我们会获得一种乌托邦式的“虚假的自由”。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作者对书中3类人物的设置,来解读《美丽新世界》中乌托邦社会的“虚假自由”:精神世界的不自由,即不自由的思想与不自由的情绪。

01.【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 物质自由,填补不了精神自由的缺憾

新世界的格言是“社会、本分、安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们的欲望可以随时被满足的,吃喝玩乐,只要你想,就能获得。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乐、安逸的社会,是“人人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书中,列宁娜这个角色就是新世界中芸芸众生的典型代表。

列宁娜,有着漂亮的皮囊、人人都喜欢她。她充分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则,和各式各样高职位的人厮混在一起,渐渐成了名人,四处演讲,得意非凡。

她挥霍着自己的名利,以放纵为终极乐趣,随时满足着欲望,哪怕有一丁点儿痛苦的火花闪现,也会用唆麻这种类似毒品的药物,让自己进入完美的假期,幸福地舒享极乐世界。

以我们现在的文明来看,列宁娜不过是个肤浅的交际花,庸俗、空虚、无趣。她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小白鼠,稳定地迈着步伐,跑着圈,以“安于现状”为挡箭牌,让自己感觉到自由。

作者也正是通过对这类人物的刻画,展现出自己写此书的目的:“人类被给予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让他们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

仔细读来,就会发现,书中的自由,只限于物质欲望层面,但威力强大,能让人蒙了双眼,如吊线傀儡般,丝毫不见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作者对物质自由如此浓墨重彩的背后,也是意在引起读者对生命精神自由的哲思。

那么,精神自由究竟有多重要?它和物质自由,孰轻孰重?这是一直深受大家争辩的哲学话题。

哲学家笛卡尔的“二元论”就曾解释:“外部物质世界是存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存在的,但是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它们并立于这个宇宙之中。”

联系到我们的现实世界,捉襟见肘的生活,会让人忙碌于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无法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导致了如今这个“一切向钱看”的世界,钱也顺其自然地被大多数人定义为自由。

但你想想,光有钱,多空虚!一个人在家拿钱折纸鹤玩吗?

很多人在变富有后,因精神上的匮乏而郁郁寡欢,甚至抑郁而终。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白的,没有信仰、没有寄托,和列宁娜一样沉溺于醉生梦死般的感官享受中,虚度光阴。对他们来说,日积月累的不是财富,而是孤独与枯燥。

作者表示:“真正革命行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肉体上进行。”

物质的自由不能决定一个人生活的高度,更不该成为人们忽视精神世界的导火索。

所以说,真正的自由是需要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平衡。少一些对物质自由的执念,多一些对精神自由的重视,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明智的选择。

02、【不自由的思想】:被给予的自由,终究不过是一种束缚

思想上的不自由,是精神上缺乏自由的表现之一。

在新世界中,人在未出生时就已被划分等级,以希腊字母命名,音译名依次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爱普西隆(ε)”。在胚胎时期,人还会被进行培养和刺激,产生特定的性质,确定一生的命运——样貌、才智、思想,甚至包括应做的事情。

所以,每个人生来就不会有选择的苦恼,他们享受被安排的一切,裹足不前,因为他们连认知都被设定为“这是我生下来就该做的事情”。

比如,阿尔法有漂亮的皮囊、聪明的大脑,高傲的性格,注定会从事“管理和技术”这样高智商的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禁锢人们的思考,在幼儿时期,他们在不自知的状态下被给予潜意识教育,主要通过睡眠教育和条件反射刺激。例如,贝塔阶层的孩子在睡眠教育中被灌输:我为我是个贝塔而高兴,因为阿尔法太辛苦,而其他人又太可怜。而条件反射则是利用噪声和电击让孩子们从小就害怕和讨厌书籍,只为防止他们这一生会因看书而思考,摒弃社会给予的定式思想。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悲哀与可笑,人的认知都来不及通过思考,就已经被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给拴住,无法运作。思考,明明不仅是对自身思维的探索,更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正如叔本华在《思想随笔》里写道:“从本根上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不过,可惜的是,新世界不允许思考。人们之所以像列宁娜一样享受着新世界的物质丰盛,并对自己缺失的精神财富不自知,原因正是在于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无法得出“命运不该被他人掌控”的结论。

当然,作者还是很有心地在故事中安排了2个角色伯纳与赫姆霍尔茨,突破这种束缚。

伯纳是新社会中最优秀的品种,阿尔法加,但因在胚胎时期受到了酒精的刺激,他的样貌与身高都逊色于常人不少,因此他始终将自己视作这个社会的局外人。

然而,因为他总是以这样的身份自居,才让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视角,认清这个社会的诟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和身边人是不自由的,人们在社会各种隐形的框架下,享受着欲望与欢乐,却在无形中失去一些无法挽回的东西,比如在这个以胎生为耻的社会,女人因为不用养育孩子而获得不用生育与养育孩子的自由,但也因此失去了做母亲的珍贵体验、孩子的温暖与家庭的爱。

无独有偶,伯纳的好朋友赫姆霍尔茨因智力过高也对这个社会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他曾因无法教授学生有思考、有意义的知识而痛苦,一直觉得自己被剥夺了他表达思想的自由,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被禁锢的牢笼中,没有乐趣,只有孤独与压抑。

在看似自由的社会里,幸福的诀窍只是在于做命运规定的非干不可的工作,所以,有自己思想的伯纳与赫姆霍尔茨并不幸福。他们一边呐喊:“我宁可是我自己,讨人嫌的自己,不要当别人,不管他们多么快活”,一边被动地困于没有自我的窘境里。

事实上,思想,本是自由的,可以不同于他人,包括身边任何人、宗教组织、执政党的独立思想。这是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在成长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古希腊罗马曾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是有高度的,能超越时空,诞生出巨大的力量,盛行于地球各国,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如今,我们的脑海中每时每刻也会冒出成千上万个想法。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价值。或许,其中的某一个就是实现我们理想的捷径。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任何外在事物都弥补不了的。因为它只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回到书里,天下终究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被新社会给予了所谓的自由,社会也从他们身上拿走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受人尊敬、爱戴的同时,成为一种最为驯服、永远不会反抗的奴隶。

也就是说,被给予的自由,终将是别人奴役你的工具。

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用对文学、艺术、科学、生活的思考沉淀出的思想结晶,装点人生,闪耀人性的光辉。

自由,是自给自足的,它能赋予一个人敢于设想,敢于表达,敢于分享的权利,在观万物、汲众长的基础上,思考并逾越他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珍视自己选择的自由,深思熟虑,不畏艰险、不财迷心窍,穿越重重诱惑,来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旁,幸福 。若人人都不失思考的自由,那么我们也将拥有一个清醒的社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一个快速成长的社会。

03、【不自由的情感】:困扰你的不是悲伤,而是对悲伤的恐惧,是对自己怯懦的痛恨,是丧失自由的无奈

理性的思考必定会带来情感的波动。而悲伤与痛苦,往往是大多数人避而远之的。毕竟,面对它们,需要很大的勇气。

就像伯纳曾多次设想不靠唆麻,而全凭内在的力量面对负面情绪,可当他真正遇到这种考验时,他退缩、他恐惧,想象中的苦行主义顿时消逝不再。

他只能像呼吸一样依赖唆麻,为自己与现实间增添一堵高墙,阻隔自己获取悲伤难过的权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野蛮人”约翰。他是印地安部落的居民,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象征。他的母亲琳达是新世界的居民,来游玩时不慎坠下山崖,来到“蛮族保留区”生活,并生下了他。所以,看似毫无交集的两类人,因这场诡异的机缘,让约翰成了新世界最特殊的存在:成长于旧文明的新文明人。也让两类截然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成为揭露乌托邦社会弊端的起因与开端。

约翰并非觉得无痛苦就是幸福。他说:

“我不喜欢舒服的东西。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我要衰老,丑陋和性无能的权利。要求生梅素、得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令人讨厌的权利,为明天担惊受怕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遭受种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折磨的权利。我要求这一切。”

初读到这里时,我是不解的:悲伤的负面情绪到底哪里好了?这不是人人都抗拒的东西吗?为什么会有人追求?

后来,我才发现,野蛮人对痛苦的渴望来自他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他没有接受过这个社会的设定与洗脑,他会独立思考,能察觉到自己的认知是被约束的。那些所谓的感官享受更是限制了他内心最自然的情绪表达,是一种情感上的不自由。

因此,他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追寻着能让他体悟到痛苦的高尚文学、艺术与科学,并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绪。这份固执追求痛苦与思考的角色设定,在荒诞的新世界人物的衬托下,让我们看到他固执和倔强背后所坚持的意义:因为悲伤,快乐才更有意义;因为痛苦,欢乐才更具意蕴。亲情、爱情、友情,也因为种种多样的情绪,更显珍贵。

《奇葩说》有一期主题是“如果有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才女詹青云一语中的:“悲伤是一种证明我们爱过、恨过、认真过、全情投入过。那些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只能从痛苦和不幸中获得。痛苦能引发思考,能成为我们避开危险的警钟,也能为我们烙上生活的印记,就像马尔克斯所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如果,没有悲伤的幸福是廉价的,那么,悲伤一点又何妨?

其实,悲伤与痛苦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们又真的那么讨厌它们吗?我们真正讨厌的,难道不是我们在面对悲伤时,一直逃避的自己吗?

我们讨厌面对困难时,无能为力的自己;我们讨厌面对挫折时,胆小退缩的自己;我们更痛恨,那个因无法跨越障碍而选择丢失自由的自己。

奥赛罗说:“要是每一次暴风雨之后,都有这样和煦的阳光,那么尽管让狂风肆意弟吹,把死亡都吹醒了吧!”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如同奥赛罗一样的勇气与疯狂吧!

尽管这个世界上多多少少都有些愤怒、悲伤、难过等负面情绪,但乐观、成长、信念、勇气仍是大多数人所坚持选择的美好。“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遇见困难是常事,但困难也是让人重获新生的机会。决定我们如何面对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为 照亮自己的生命,不惜尝试黑暗的苦楚,文明终将一跃而过,救赎自己,活出自我。

结语

《美丽新世界》虽然是本科幻小说,但我们却能通过真切的文字,获得共鸣与思考:我们追求的自由不是乌托邦式的虚假自由,而是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并存的个人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首先要在人生中留下自己。”

自由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随时随地满足欲望,亦或是时时刻刻享受欢乐。而是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模样,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冷静思考、用爱与被爱的力量,与其美好的一面或糟糕的一面和平相处。这,就是《美丽新世界》带给我关于“自由”最大的收获,理解我们自身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意义与价值

愿大家都能珍惜自己当下的自由,用个人独一无二的价值,缔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丽新世界》:从3类人物设置,解读乌托邦社会的“虚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