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估价

写这篇文章时,脑海中总浮现出几个故事:故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要铸两把宝剑,命当时民间最著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铸剑,可不知什么原因,采来的金石总是融不化,于是莫邪便以身祭炉,终于炼出了两把绝世宝剑。

故事二, 闻名世界的画家梵高,在生前穷困潦倒,一生默默无名,画作几乎无人问津, 他的一生既坎坷,做的事也很传奇,但在他死后,却声名鹊起,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收藏画之一。

故事三,尼采是近代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之一,才华横溢,作品和思想也极具影响力,但是最终却以精神病黯然结局。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影响至今。

故事四,俄国的普希金浪漫多情,创作的诗歌和小说在世界文坛也是举足轻重的,最后却为了爱情死在了情敌的枪口下。

我在想,上述艺术家(我给他们的统称)的作品,为什么在他们死后才被世人所接纳和传颂,难道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被赋予了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才会显得格外稀有和高贵?价值到底是用什么来估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最终认可了他们的作品,以梵高的画作为例,在一些有自恋倾向的收藏家眼中,正是因为这些画作是出自一位天才的疯子之手,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闭门造车,与世俗隔绝,一生穷困潦倒,把他整个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他的创作,所以,他的作品才极具生命力,他的作品即是他生命的延续。

我觉得上述这些艺术家都很可爱,也许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行为都很另类和极端,但是我却想起了在wework工作室看到的一行字:我不是另类,我只是限量版。正是因为他们遨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灵魂对话,才创造出超凡脱俗的作品。他们是一群单纯的做学问的匠人,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免俗呢?而他们却是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群人。但他们的结局又是悲剧的,问题在哪?以尼采为例,我读了他的哲思录,虽然只能理解个皮毛,但我有时总忍不住和别人讨论。有一次在我健身的时候,我和我的健身教练谈论起了尼采,大概他因为平时有关注我的朋友圈,所以他也读了一点,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不禁捧腹大笑,他说:读尼采的文字就像在听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说话,头疼。。我突然明白了,思维网格分为深度和广度,上述这些艺术家们在他们思维的宫殿里越走越深,却很难走出他们思维的大门与世俗联系,去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他们能恰到好处的世俗,也许结局不会是这样。毕加索,达芬奇就是反例,他们能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得品牌经营得很好,生活也很富足,也许他们迎合了世俗的一些的口味,但无论如何,他们让自己拥有了世俗的幸福。

去年我去四川旅游,在峨眉山遇见了驴友小丁和他的朋友,我们结伴冒雨登了近两天的山,小丁话不多,但是他却是个非常细心和体贴的男生,在他的带领下,我也学会了去欣赏和拥抱大自然。在暂时逃离了魔都纷繁复杂的喧嚣后,我很享受这大山里的宁静还有当地村民的淳朴和热情。生活本应有很多面,所以应当适度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去和外界接触,和不同的人交谈,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只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思维的深度让我们可以专注一个点,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就,而思维的广度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自省与改变。

专注于一门学问固然可贵,可是拥有适度的世俗之心可以让我们活得更体面,更舒适。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的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