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8

                                     和小学生讲三教


       “儒、道、佛三教是怎么回事?”

       面对十岁小孩问此高深问题,一时不知如何谈起,但既然问了,怎么也得忽悠一番,于是便装模作样地跟一个小学生讲起了玄之又玄的东东。

       我先问儿子,你们班上同学在一起,有人要玩游戏,有人要听歌,有人要跳舞,有人要做作业,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这时能不能由每个人都由着自己的想法来。儿子说不行。那怎么解决问题?方法很简单,相互妥协,排一个课程时间表出来,规定什么时候一起玩游戏、一起听歌、一起干什么。这样就有了秩序和原则,这种秩序和原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式和规则。因此儒家是强调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要求每一个人都严格执行,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克制自己的欲望来使自己符合社会的要求。

       接着我又问儿子懂不懂“动就是不动,不动就是动”。老实说能懂的小孩不多,他自然不懂。这是高手过招的一个说法。意思是你一出招,招式的速度、方向、攻击距离,如果对手是高手一下子就能把握迅速做出应对,所以你一动,对方立马就能化解,自然如同没有动一样。相反如果你只是蓄势待发,对方不知道你是出手还是踢腿,得时时防备你的攻击,你虽然没有动,但对方感觉你有无数种动的可能,这也就是“不动就是动”的道理。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又比如你读幼儿园时,天天玩的开心,也学了分享阅读,老师也不搞考试,谁都没有成绩好的概念。可一到小学就有了考试,要排名次,比成绩,谁成绩好,成绩差老师发到家长群里。这样一来,大家就有了优秀与后进的区别,会因成绩好而骄傲,成绩差而抬不起头。而其实,你的能力和学习程度并没有因为有考试就提高,没考试就降低,考与不考,你都是你。你懂得这些就可以理解道家了。道家认为有了好就有了坏,有了美就有了丑,而对于自己来说,好坏美丑都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其实就是你自己。所以道家强调顺乎天性,清静无为,追求自身思想的宁静,做好你自己,人人都活在幼儿园阶段,无忧无虑,无欲无求。

      儿子又问,道家好还是儒家好?

      我说假如你们学校校长喜欢唱歌,希望学校成为一个人人歌唱得好的学校,甲班班主任喜欢踢球,恨不得天天带学生踢球。乙班班主任喜欢画画,每天给学生布置画画作业。还有其他班的班主任喜欢别的。那你说这个学校该倡导那种兴趣爱好。这个问题让儿子为难了。我说按儒家的一套,那就是大家都听校长的搞唱歌,按道家的做法,各班想搞什么就搞什么,发挥各自特长。儿子又问那哪个好呢?我说这要看实际情况,如果各班班主任都是教学能手,完全胜任,那学校只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放手让各班自由发挥。如果下面的班级参差不齐,能力不足,那就要强调都按学校的来,该一就一,严格照办。因此两种思想并无高下之分,关键是运用之妙。否则该道用儒,则上下离心,阴奉阳违;该儒而道则无所适从,效果低下。

      儿子又问那佛家呢?

       我说你买了那么多书,你都看了,也保管得好;现在如果有人跟你要,你给吗?儿子摇摇头。我又问书的价值是不是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获得知识,并让更多的人读到它。儿子点点头。我说对于书来说,只要是想通过读它获得知识的人都是它的有缘之人,这个缘,不是姻缘的缘,而是因缘的缘。佛家讲缘,就是这个意思,凡是随缘。比如你的书,你已看了,是有缘之人;别的小朋友看中了,你就给他,让他也成为这本书的有缘之人。你看古代有些富贵子弟,向佛之后,见了人间疾苦,便乐善好施,化尽家产也无所谓,那是因为他认为与钱财有缘的应该是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所以佛家讲缘,视万物皆为外物,信奉佛家的人,讲究出世,淡看红尘,同时悲天悯人,胸怀广阔。

       儿子又问现在还有没有真的儒生、道士和和尚。我说从职业来讲,儒生可能在农村丧事活动上的礼生还有点影子,道士和尚在道观寺庙中还有。但既是职业自然要讲收入,比如少林寺。但从真正的思想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很少了,或者没有了。因为宗教讲的是绝对的信仰,你看中东地区的那些搞人肉炸弹的人,就是信仰的体现。而在我们中国,至少儒是没有了的,按照儒的要求,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现在谁能做到?我们今天虽然不再按宗教要求来看待三教,但三教的一些思想精华仍然可以对我们的为人出世,人生思考有所帮助,这也是我们还要学习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