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拖延症患者,习惯于在行动之前或初期就给自己心理暗示,“我一定会失败”。
正是这种灾难性思维的认知误区,才导致我们害怕经历行动起来的痛苦过程和面对短期看不到改变的焦虑。
比如,有人迟迟不开始健身,一是因为害怕要经历戒掉各种重口味饮食和奶茶的痛苦感觉,我也是一餐无肉不欢,无辣不欢,重度甜味患者~二是因为害怕自己辛苦半天,体重一点没减,导致自己是个失败者的预言,得以证明。
但事实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潜能积蓄期,只有突破某个节点,才能看到质的变化。就像,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在减肥三天就能立刻瘦个5-10斤,所以,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是我们普遍都会经历的事情。
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的好,量变才能质变。
很多时候,我们能坚持一个习惯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心态,例如上文提到的“我一定会失败”,这种心态被长期内化,就真的会变成主观世界里信奉的伪事实。
按概率来看,我们成功和失败的概率还是各占百分之五十,所以难道就要因为50%失败的可能性,就放弃去尝试了吗?不要在内心给自己输入消极的自我暗示。
【预言自证】里提到我们对一件事的主观推测,会在潜意识里把发展趋势像预言方向推进,结果就真的应验了。
因此,即使要输入自我暗示,也要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了良好的心态(即积极的自我暗示),接下来就要谈谈实战的小技巧。
第一步 意识并承认自己的拖延行为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意识问题所在。比如备忘录里写了很久的待办事件未完成;想减肥却迟迟未行动,想看书却拿起手机刷抖音,朋友圈和微博等等
第二步 探索是什么情绪和想法,导致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拖延某件事?
注:因为我的拖延主要体现在减肥,所以下文以减肥为例说明。
我在拖延是因为害怕从舒适圈脱离,觉得减肥这件事太痛苦了,减肥太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减肥我就不能吃很多自己喜欢的食物和饮品,这使我很痛苦。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一点,即使我们有这么多的抵触情绪,仍需要去理解它。因为在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的内心深处感到害怕,恐惧和抵触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代表你做不好,你会失败,只是意味着它本身不容易。
第三步 问问自己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它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一定要从自己内心出发,而不是效仿他人)
此刻静下心来问自己并记录下来。
减肥有什么好处:
1 我可以变得更自信和优雅
2 我可以穿更多漂亮的裙子,不用再想什么衣服显瘦,我可以尝试各种风格
3 我的五官会变的更立体精致,整个人显得年轻精神,有活力
4 我可以穿短裙,牛仔裤,一字肩连衣裙,吊带衫
5 喜欢我的人会越来越多,说不定还能拥有温柔帅气的男神
6 可以自信地走在曾经喜欢或未来喜欢的人面前
第四步 制定一套具体可行,进度可衡量的计划表
不要写笼统的大目标,而是要写量化,具体可实行的小目标,要落实到,年,月,日。一定是你看到它,内心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比如以减肥为例,我要在2019年瘦30斤,这个虽然有量化,但它时间跨度大,又没有具体的节点,就很容易失败。
不如变成2个月瘦10斤,这样就是1个月5斤,1周1.25斤,平均到每天就更少了。然后再制定量化的饮食或运动,比如瑜伽30min,饮食摄入每天不超过600卡,睡前仰卧起坐50个(起初可以是10个)。
第五步 给自己2周的“试运行”
这样的目的有三个,1 看计划是否可行,可随时调整,2 因为是试运行,我们完全允许计划出错,没按计划执行,3 对计划完成度的追踪,可以看到自己的小进步。
通过这样的2周试运行,就能帮助一个人从逃避拖延的状态转化为行动状态。
第六步 先完成任务,再休闲娱乐,把娱乐当做给自己的奖励。
因为阅读输出和瑜伽都是我计划想完成的任务,但总想偷懒就把瑜伽一直耽搁了。恰好自己不喜欢追剧,反而阅读能让我快乐,索性把阅读作为奖励自己的休闲娱乐环节。
已经试运行2天,无论从进度还是心情都非常好,每天先完成瑜伽,再阅读写日更。
第七步 以善良,人性的方式,去真心地爱和关怀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
每当我们失去动力又想放弃时,总会说“我怎么这么失败”“我的意志力怎么这么差”“我总是在拖延,简直太让人失望”“我永远都成功不了”这些想法只会不断加剧我们的自卑,恐惧,焦虑和绝望等情绪。
无数科学研究证明,以爱和关怀的态度,真心地对待自己,是最有效的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的方法。
你要允许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中,做一个正常的人,也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因为大多数人都像你一样,在短期内看不到大的变化。
告诉自己,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也无需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或是是完美的。
我们可以把目标设置为进步,把比较对象设置为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一点点,今天的进度比昨天的进度前进了一点点,这就是非常值得称赞和认可的。
我们其实不需要做巨大的调整,哪怕只做一些小的细节,也会激起一番改变的浪潮,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来自作家詹姆斯·欧文“我们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系列选择的集合,你永远,永远都有机会重新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