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资治通鉴随笔感悟】系列第9篇文章
战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间贤君名臣众多,可谓是风云际会。而赵国的赵武灵王赵雍可以算得上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梁启超甚至盛赞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四千年来第一雄主”。济安认为,称他为战国第一雄主还是比较恰当的。
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后人用“武灵”二字来评价也恰当地说明了他的一生。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从西周开始天子诸侯王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古代的谥号分为三种,分别是“美谥”“平谥”和 “恶谥”。
有趣的是,赵武灵王的“武”是典型的美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开疆拓土的大汉天子“汉武帝,”而“灵”则是典型的恶谥,我们也会想到东汉昏庸无道的“汉灵帝”,这一美一贬的谥号都赋予给了赵武灵王,这才更加说明了赵武灵王复杂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接下来济安就从这两个字来说这位战国第一雄主。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侵删)
“武”在古代谥号中的解释是: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保大定功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武字主要是说明君王有开疆拓土,镇远四方的能力。这恰当的形容了赵武灵王,可以说赵武灵王的军事才能在战国是无出其右者,战国时期能亲自征战的君主少之又少,而他恰好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
赵武灵王即位时遇到的第一件棘手事件就是五国会葬。当时他父亲赵肃侯去世不久,除了韩国外的五国以会葬为由,各自派出精兵,想要瓜分赵国。在赵雍刚继位的时候,已经展示出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他命令托孤重臣肥义调整军队守卫王城,不准五国军队只准使者进入赵国,又与韩国宋国联盟,五国君王得知消息也不敢硬碰,于是这个阴谋就这么简单的被赵雍化解了,这时赵武灵王才只有15岁。
当其他六国纷纷开始称王并向赵国发出邀请的时候,赵雍认为“赵孱弱,屡见欺”, 于是自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即“没有相应实力时,何必枉居王名”,不居王号,仍称赵侯。并非他不想称王,只是他觉得力不配位,当了也只是挨揍,就隐忍不发,等到实力雄厚之时,自然为王。
根据战国地图可以看出在他即位之初(公元前310年),那时的赵国面积还很小。
在军事屡遭惨败后,赵武灵王做了一个极高明的外交决策,就是和秦国修好结盟,实际上成为秦国在关东的代理人。当北方燕国爆发内乱时,齐国大军趁势尽占燕国国土,将赵国三面包围,眼看就要成为名副其实之“东帝”。赵国和秦国联兵,扶植燕国公子姬职继位为燕昭王,打败齐国支持的燕国原太子姬平,迫使齐国撤军,既阻止了齐国吞并燕国的可能,更让燕齐两国成为不死不休的死敌。
其后,秦武王洛阳举鼎,意外身死,秦国诸公子争位,内战经年,赵武灵王和燕昭王联手,共同扶助了秦公子嬴稷即位,是为秦昭襄王。由此秦赵燕三国同盟的确立和巩固,扭转了此前赵国不断挨打惨败,国势衰颓之极的困境,亦为之后赵国改政和国势扩张奠定了坚实外交基础。
而赵武灵王让人瞩目的功绩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胡服骑射了。就在扶立秦昭襄王后的次年(公元前307年),即位已十九年,已经是一名成熟军事家的赵武灵王以孤注一掷的决断,发动了战国时代又一次举国一致、规模宏大的军政改革。与之前魏国李俚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不同,这次变法,并非臣子主导,而完全是赵武灵王这个国君的乾纲独断。
面对保守派公子成等人的强烈反对呼声,赵武灵王以“虽千万人吾往矣之”的决心,慨然言道:「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坚信为了让国家强大,哪怕举世皆敌,其他各国都来嘲笑胡服之事,也毫不在乎!(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成功之处首先表现在,赵军从此成为了一支可以秦军相匹敌,并在战国中后期屡败秦军的武装力量。武灵王当政后,尤其是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军迅速发展壮大。武灵王自己亲自统带的征伐中几乎未逢败迹。不但如此,武灵王去世后,赵军仍然保持了胡服骑射的传统。以后的赵军,武力强悍,名将辈出。在此后,秦军少有的几次败仗,除两次败于信陵君魏无忌和李信败于项燕外,秦军其余的败仗都是败于赵人之手。纵使经过长平之战的重挫,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仍能统军三败秦师!虽然不能最终扭转天下的大势,但也可说明当时赵军的强大。
其次是赵武灵王时代是赵国开疆拓土最多的时期。赧王八年,武灵王统兵北伐中山时,曾立下誓言,要推行胡服骑射,而且“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其后数年中,武灵王多次征讨中山,最后,与齐、燕共灭了中山,而中山的大部份土地落入了赵人之手,那就是后来与匈奴接壤的代地,即后来李广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渔阳,右北平一带的地方。而胡人更是经常挨打,史载武灵王经常“北略胡地”,赵从胡人手中夺得河南地“四十四县”,赵国更是向北辟地千里,扩大了赵国的版图,增强了赵国的实力,使赵一跃而成为了三晋之首。
十年间,赵国一转外战颓势,疆土一下子扩张了将近三倍,其在战国七雄时代的基本版图,正是赵武灵王后期的扩张一举奠定。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武灵王赵雍也由此被誉为战国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
因此,到了公元前290年,天下形势大变:
赵武灵王的雄心尚不止于此,他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那就是消灭秦国,没错,就是消灭强秦。为了深入考察秦国,他化装易容为使者,冒险亲身入秦国,详细考察秦国的地理山川、变法律令,拟定了一个从北面绕过函谷关天险,袭取秦国的计划。后来秦武王觉得使者太过雄伟,不像是一般使臣,“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仔细查探才得知此使者竟是赵武灵王,“秦人大惊”。
他打算亲率数万采用游牧民族战法的赵国轻骑兵,从赵国新占领的云中郡南下,快速通过秦国防守相对空虚的陕北地区,直取秦都咸阳城,以闪电战斩首秦国中枢,吞灭秦国,然后再倚仗原秦国+赵国占据的关中和太行的高屋建瓴地势,进而扫灭其他五国,一统天下。
这计划就和胡服骑射一样,确系英雄胆魄,主观上也并非一定没有成功可能。经商鞅变法后,军力强大、政令严明的虎狼之秦,便是一切有志于争竟天下者的头号大敌,比起数百年难攻不落的函谷关天险,其北方边境正是唯一防御薄弱环节,而当时中原各国,也唯有赵国有战力和机动性最强的轻骑兵团,可以实施雷霆闪电一击。可惜赵武灵王后来饿死沙丘,终赵之世,再无一人能根本能根本打击秦国。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想这么一位英雄般富有传奇色彩的君王,怎么会饿死在沙丘?又怎么会被用“灵”这个恶谥来评价呢?
欲知恶谥为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