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选择》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爱是一种选择》汉姆菲特、米勒、米尔 | 微信读书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我们可以原谅,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不应该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只有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并不一定非要原谅他们。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如果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如果父母不喜欢你的做法和想法,你将不可避免地忍受一些不快。在你没有为了他们义无反顾地改变自己的时候,也要忍受他们对你的不满。即使你的某些观念与父母一致,或者你的行为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对你来说,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质疑他们的自由仍然至关重要。

这并不是在鼓励你无视别人的情感,或者全然不顾你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但你也不能允许他们对你恣意妄为。我们都应该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没有人的自我界定是完全准确的。我们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正因为如此,自我界定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具备灵活性。妥协没有错,只要是出于你自己的主观意愿。保持你情感的完整性,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自私这个字眼开启了我们所有的愧疚感。

如果一个人的重大决定都是建立在对父母过度的责任感这一基础之上,坚信自己有义务将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的需求之下,很少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话,就会造成内心压抑的愤怒和个人满足感的缺失。

如果想打破这种格局,首先要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区分开来。自我界定≠自私。

反应的对立面是回应。在你做出回应时,你在感受的同时也在思考。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但不会任凭它们驱使你冲动行事。

回应也可以让你保持自我价值感,不管他人对你作何评价。这对你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别人的想法和感觉再不会将你拖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在与其他人周旋时,你将看到各种全新的选择,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因为你的思维方式和理智并未被情感所蒙蔽。回应会将生活的许多控制权重新交还到你手上。

你必须放弃“让他们明白”的无谓努力。只要你还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就得受人摆布。如果你想要脱离掌控,就要采取非辩护性回应。也就是说,你要在交涉过程中尽可能地化解过激情绪。

非辩护性回应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同样重要的是,你再也不必因为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被逼到绝境。

还有另一种行为技巧——“表明立场”,它可以帮你少做反应,并激励你在自我界定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表明立场可以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小到对某部新电影的看法,大到你对生活的基本信念。当然,在表明立场之前,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行为方式的改变对任何人来说,都需要一番努力。但只要你愿意努力便可以做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是一种选择》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