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开始,身体微恙,汇报作业搁浅。但第二周和第三周也是阅读量最大的时候。没有琐事缠身,可以安然阅读,所以两周时间刷了三本书——《理想课堂三重境界》,连中国的《语文课》,还有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然《理想课堂三重境界》是收尾。
一、《语文课》为四中优秀语文教师为孩子而写的倾心之作。连中国老师认为:语文课更是人生课,是通过人类的智慧结晶——文学对生命的唤醒,是对真善美的领悟和熏陶。连中国老师在课堂上下和孩子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生命成长的核心问题,探讨对世界的认识,对经典著作的领悟。在这种教与学中,孩子们的语文课成绩和高考语文的分数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具有阳光乐观的心态,相较于同龄孩子对社会也有更成熟的见解。
1、关于语文:
“情怀是基础,在重大问题上引发学生思考”
中国的老师和家长特别喜欢讲知识,他们觉得只有讲实实在在的知识才稳定、踏实。我们较少关注“人”、思想、情怀等,而这些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的基础就应该是生命的基础。情怀是生命的基础,所以情怀也是语文的基础。我在读《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死了的那段,写了下面的感悟:田晓霞死了,孙少平根本不可能说再见,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不会再有第二个田晓霞。有时,坚强其实是一种糊涂。我泪下如雨,滂沱地落在心里。这世间有看不见的但却异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很少在重大问题上去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小学一年级有一篇课文《自己去吧》,原文是: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的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出“自己去吧”时,这个妈妈是了不起的。她是带着忐忑和不安的,但是她选择放开孩子。手臂达不到的地方,就把眼光放出去,眼光到不了的地方,就把心放出去。而当一个孩子“自己去”时,也是需要勇气的。
2、关于阅读:
“人不是扫描仪,不能只扫知识,不思考的阅读没有效果”
读鲁迅最早的标志是一种优越感,会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多愚昧啊。阿Q和王胡比赛磕虱子,我们会觉得这有什么好比赛的,多恶心啊,我就不会。但真正读懂鲁迅的标志恰恰是不寒而栗,是一种颤抖感。我会突然发现,怎么这个人身上的东西我身上也有。难道我们真的就没有比赛过“磕虱子”吗?
语文学习最重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我们渐渐知道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老栓”的东西,有些“夏瑜”我们真的并不知道。
读书要把一个人读出来,要让文字中的人皮肉丰满,从纸质当中浮现出来,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思想。因为最伟大的文字就是这个人最核心的本质,而我们要从文字当中读出这个人的面貌、灵魂。
读书是需要读出光芒来的。人不是扫描仪,不能只扫知识,不思考。不触发内在的变化,阅读是起不到作用的。
3、关于写作:
“如果孩子生命枯窘无聊,你让他能写什么?”
写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你要写出心中的狂风暴雨。
当我们的孩子生命既枯窘又无聊的时候,你让他能写些什么?
你哭得泪流满面,他说你这是“情景交融”,这不是很可笑吗?
作文不是比喻句,不是修辞手法。作文是需要人的思考力不断沉淀和发展的。一个孩子怎么样才能懂事呢,一个是生活的锤炼,另一个就是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另一番历练。心里不仅装得下自己,还能装下更丰富、更多元的人和事,孩子就懂事了。
4、关于考试:
“分数是双刃剑,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
我们常常把问题归咎于考试,但如果明天把所有的考试都取消了,中国的教育就好了吗?
分数是双刃剑,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分数有时也可以鼓舞一个孩子。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考那么多试吗?天天考试的教育,是坏教育的可能性极大。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称重。只要你对小猪称重,就势必干扰打乱小猪宁静而自然的生活。你先得把小猪抓住,为了抓住它,你得把小猪追得四下里乱跑吧。小猪一通乱跑,慌不择路,常常便会受伤。逼到墙角,你还得将它按翻在地,捆好四蹄。然后在小猪凄厉而惊恐的嘶叫里,才好放在秤上称量。在圈猪、捉猪、捆猪、称猪的过程中,对猪造成惊吓、伤害那是一定的。更重要的,这样日日称重、天天比较、排出名次,每一头小猪都生活在担惊受怕里、忧心忡忡甚至压抑苦闷中,食欲必然受到影响,形容憔悴,猪比黄花瘦,那是肯定的了。猪犹如此,人何以堪!
5、关于课堂:
“最伟大的课堂,是把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
一个老师只有把自己生命中的感动与领悟拿出来与学生分享时,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东西。
最伟大的语文课,是把蒲松龄、聂小倩、老师、学生心中最好的东西都唤出来,汇聚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这个时候,教室里汇集着精神的河流,是一屋子的华彩!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耀就是四十几双眼睛都凝聚在你身上,你会感觉自己金光万丈。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我们因为“遇见”而萌生了什么;此种“萌生”不见得一下子会有多么茁壮,但那在清晨、在清丽的阳光下可以照得见全身嫩绿骨骼的破土而出,是让人震撼的。
人越现实,越窘迫,越发感觉到累。因为精神负担会很重。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沉浸在思考之中,才是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家长、好的学校应该做的事。
让孩子和我们一起觉醒,绝不是唱高调。我们往往坚定而狭隘地认为,只有适应现实才能生活得好;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这条路我试过,也走得通。
试想一下,在上学的过程中,你是否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享受过读书与思考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哪怕仅仅只有一个星期,哪怕仅仅只有三天,哪怕仅仅只有一天?如果一天都没有,无论上过怎样的名校,你其实都没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
二、《理想课堂三重境界》
三、《撒哈拉的故事》
酷爱文艺书,这几年为了啃读专业书籍,文艺书丢下很久。一直都很欣赏三毛,有才情,洒脱,一个风一样的女子。可能骨子里希望活成这个样子,所以现实不能为,就在书里和这位作家神会了。
《撒哈拉的故事》讲了三毛和爱人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既有细微的鸡毛蒜皮的生活场景,也有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不管怎样的场景,都有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她的善良和热情,以及对生命的珍爱,洋溢在字里行间。她说:沙漠才是人类最原始的故土,神秘且朴素。她说:一个人只享受锦衣玉食,而不去尝尝白菜和豆腐的滋味,生活还有什么趣味。
百般滋味,需要勇敢跳出舒适区,敢于舍弃些什么才能品尝。总喜欢抓住不放的人,又累又可怜。
四、班级作业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