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笔记(五十四)——孤独

因为腿的原因,走路比别人更加吃力,而且上下楼梯还多,导致我上一周特别丧。周末疯狂花钱吃了顿好的算是补偿,这会儿刚忙完明天的一个会务回来,不太想吃燕麦,泡了杯牛奶还是决定吃面包。

我觉得社会有一个现象特别不好——少数必被排挤,所谓的多数人的暴力,可能是身体也可能是心理。比如在学风差的学校学习认真的反而被鄙视,性少数群体的无奈,残疾人在我国基本不算是一个“人”等等问题。其中又以心理疾病最容易被别人忽视甚至歧视。我认同一个中二但是现在看来十分正确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没有办法互相理解,因此也就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大家无论是找朋友还是对象,能够有大部分爱好三观相同已经实属难得,这还要建立在两个人愿意花时间了解对方的前提下。而在陌生冰冷的现代生活里,找到一个这种人是非常难的。

我觉得孤独这个问题,对于很多80,90年代出生的人是一种嘲讽。我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了一套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现在国家又要为当代年轻人的各种生活担心。一个人舒适生活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在读书的阶段能够给你足够的时间。因为读书期间目标单一,很多事好协调。但是出了学校进入社会,有些事情就不是说“你去交个朋友”那么简单了。社会上会有比家里和学校更多想坑你的人,特别一开始就对你很好的人,说不定一句话踩死你,反过来别人对你也会有提防。除了人际还要考虑必要的其他成本,比如工作,身体,精神的协调。忙了工作,又要尽量养生,那社交这种东西就随缘吧。或者说工作导致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比较差,这种朋友在我的朋友圈还是存在不少的。只不过之前会说出来,现在大家都因为诸多顾虑变成跟固定对象说了。对比之下还是在校的人舒服(在找工业等毕业的除外),所以我真的很喜欢跟学弟学妹交流,感觉他们才是正能量。因为他们不管说啥不好总归还是带着有希望的态度,而看很多工作党完全是一种看破红尘,算了算了,这些事不要计较,何必认真的态度。

由于工作之后聚少离多,所以真的很难去知道谁不开心,谁严重到了病症的程度。偶尔地聊天,发现生活总是各有各的难处。在基层的杂事多,硬件差;在单位的中青年亚健康状态;闲的没事做的恐惧等等。人并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有的人觉得闲好,老子反正没太多追求。但闲对于有些人来说其实充满了危机感,因为“闲”很大一定程度上说明不会“变”,一眼看过去看到自己40年后的吊样子。之前有人讨论为什么要奋斗,有诸多理由,这里我想引用一个最适合大多数人的:你现在二十多岁觉得算了吧,我的生活就这样了。那你真是太天真了。现在这个社会,你要是不努力,你看看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生活还远没有到谷底。

虽说不努力很容易越来越挫,但其实追求闲适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还是在于科学地放松而不是摸鱼。人际交往这一块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我不敢说指导谁,我就说说我的做法。我一般是把问题拆分成很多方面开分开讨论,比如跟直男朋友就讨论缺德话题,就多年老友就讨论交心话题,跟学弟学妹就开始行为艺术、迷惑行为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带情绪,除非某些时候矛盾过于突出集中;坏处就是感觉跟谁都讲得不尽兴,这就有时候导致可能某个人听我说,可能我说的没事,他听的越来越不舒服。而且还有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显得非常中央空调。但这也是我目前想到的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情绪上的事尽量没有带到工作以及同事这边。

还有就是面对孤独,客观的物质条件要跟上。虽然吃穿住行好了就并不一定会满足,但是有一项如果问题很大那就真的非常影响心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不仅要舍得花钱,更要会花钱,比如你在某些根本不重视你的环境,打扮得好就不如你自己吃得好;如果有自己的爱好,个人觉得适当压缩吃穿方面追求爱好还是比较划算的。当然你非常有钱能吃能玩算我没说,可能我还会劝你多打一点给我。

有空还是得多思考,想事不能想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化。或者说要想得复杂最后又要理出一条比较明确的线按照它走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调笔记(五十四)——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