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的痛源于内心的不想改变

最近有意识的会链接到一些现象:

个案现象:有这么个群体,当看到自己周边的人变好了,比如减肥成功、学溜了英语、考了证书、坚持运动、阅读习惯、靠学历、跳巢升职加薪等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自己也很想去做的冲动,但是做着做着就发现夭折。

团队现象:在各种大公司、中小型公司经常会看到不同发展期的团队中会出现这样的团队现象,团队成员经常抱怨目前的团队有多糟糕,多想要改变,但是当真的去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抱怨产生,而且从内心的排斥,更愿意回到最开始的舒适区域。

组织现象:很多公司都在提“创新”、“变革”,老板、领导明天都在喊创新变革,可是在实际管理的行为中仍然还是采用原来的模式。最后每次年底开会检讨为什么不能实现真正创新变革?各个部门到底是怎么推动的?又为下次提出“创新变革”的口号,周而复始的发生,却仍然维持原来的现在。

看着这些现象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变中的痛都源于内心的不想改变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改变,只是好像每天看各种新闻、信息、专家、领导、老板等都在谈改变,技术的革新、大数据的发展、生活模式的变化等需要我们去改变,所以也觉得自己是该改变下。所以在试着去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痛”和“不适应”

可是改变的真正实质和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别人而改变。

如果你不想改变,我个人觉得是OK的,不需要为了改变而改变,不想改变只能说明暂时你觉得现在的你是自己想要的模样,内心其实会让自己更舒服,更符合自己算法的选择,那就坦然接受和面对它就好了,不要内疚、不需要觉得不好意思、不需要觉得没有办法向别人交代而去做些改变,不是为了寻找自我的改变,因为这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改变,必将是无用功,让自己更加的挫败和否认自我。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为寻找自我去改变,以下的做法是个很好的参考:

一、强大的动机。

       这个动机包括外因和内因,在这里我更想要表达的是“强大的动机”来源于内因,因为一切外在的资源会产生链接也是源于内设框架,比如认知程度、价值观、信念、经历、思考模式、原生家庭、专业背景等等决定。那如何从内在挖掘“强大动机”,从改变的本质角度来看,改变这件事可以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为什么改变对自己来说这么重要?”、“如果改变了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践行着自己的什么价值观?”等等的探索,回到自己内在声音,它在告诉自己的是什么?通过一层层的挖掘和探索,从寻找自我的角度上去去寻找强大动机

二、采取行动,刻意练习

       任何一种改变,都是需要在大脑中不断形成新路径,才能称为思想的一部分。然后要形成新的路径,必须行动。格拉德威尔所写的《异类》一书中指出10000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这不是绝对的概念。但是我却非常赞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所写的《刻意练习》中提到的提到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多少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改变意味着破除原来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或者原来没有的直接形成新的模式路径,不管是哪种类型,都需要积极行动,刻意练习,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和实践,找出套路、方法论和原理,才能真正的让自己成为“Bing”状态,自然就改变你想改变的,成为了你想成为的样子,是一种本能反应,而不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了,要去看看了,要不就来不及了。


三、复盘,回到初心

行动了之后,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复盘。探索改变的过程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行动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新的发现,也许会出现干扰,或则阻抗。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复盘,回到初心当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还可以有什么资源和能力去帮助自己坚持。刚开始的时候,每个星期给自己一次复盘,随着逐渐形成新的路径,可以每个月给自己复盘,甚至每半年、每年。


四、嘉许与肯定

       每一次的突破记得嘉许和肯定自己,帮助自己去觉察自己的改变和关注自己的成果,给每个阶段设立目标达成后给自己设立加油站,不断给自己充能力,往前冲。比如有人做成某件事情,会出去旅游、大吃一餐、血拼、买一个自己心仪很久的东西等等。选择一个最能激励自己前行的嘉许方式就OK。

        当然教练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实现改变的技术。但是分享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做广告,而是不管是从个案、团队、还是组织层面看到这种现象,希望在说到“改变”的时候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是不是想要改变,不想的改变而改变会让自己很痛。更希望分享给乐于帮助他人的小伙伴们,只去链接有需要的人,支持和帮助真正想要改变的人,而一些只是自己认为他们需要改变的人,也许只不过是个好奇访客而已,自然不必耗费不必要的精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中的痛源于内心的不想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