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杂想

熬夜这种事情,现在想起来,几岁都不合适。

2018年熬夜多了,积攒到2019年身体就开始报复性的生病。本想着扛扛就能过去,谁知道结果是扛到了在大上海跑医院,急诊、排队、取药、检查、打吊瓶……

不知道真是因为生病感伤想的多,还是因为坚持写作,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场病生出了些其他的感受。


1、乐观一定不可少

估计是不管到了多大年纪,都没有人喜欢挂吊瓶被扎几次的。即使好些英武的男同胞,能忍得了开一刀的痛,都心惊手上扎静脉。

急诊不到10分钟,已经拿着药单等输液了,第一针,失败;第二针,成功。

手部特写照片,外加一段配文:“哈哈哈,现在医院服务真好,买一针送一针”,发给远方的家人和还在担忧的同事。

还有力气开玩笑,说明我一切都好。嗯,大家都可以安心入睡了。


第一针,失败;第二针,失败,第三针,成功。

不用看自己的手,也不用看护士,看旁边一样等着输液的阿伯不自觉变化的面部表情,就知道情况如何了,差点没憋住笑起来。

轮到阿伯,他好像乖孩子向跟老师说话一般,用请求的语气叮咛护士小姐姐。还好,一针就成功。老伯好像觉得自己得了好处,心里过意不去,一直微笑的看着我,表达安慰。

再下一位的阿姨没那么幸运了,也是连轧两针才好。眼见得阿姨想发作,我抢这搭讪:“现在医院服务真是好啊,我们都买了一针,今天送了我两针,送了阿姨一针,老伯没有送”。再后面的病友更有意思,伸出手背乌青的双手,打趣的对护士说:“今天赠品就不用给我了,手上没地方了”。

周围一阵笑语,护士小姐姐虽然收的很快,也笑了。


我不想少了这样看着傻傻的乐观,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

本来都是身体在受煎熬了,若再带着满心的委屈、抱怨,医院真心就是人间地狱了,抱怨只不过是让“悲催”升级罢了。

感冒多发季节,看看显示屏的数字,护士们每天要为近千位患者扎针、换药、拔针,这样高强度和高压力的工作,本身就是很辛苦了,回报怨怼,让她们在强压下工作,可能犯更多的错,还有什么帮助呢?


2、我要做个有素质的病人

人总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差异化的对待。对于病人同样适用。行为不一样的病人,得到的救治结果可能不同。

第一,能清晰阐述病情

清晰的阐述病情,是为医生提供治疗参考。我们阐述的越清晰,医生越能准确判断。

大概在什么时候,发现什么身体哪里,出现了怎样的状况。在症状出现前,自己做了什么,在症状出现之后,自己又做了什么。之前是否发生过类似问题。自己的血型、药物过敏类型信息。

本来我以为陈述上面的信息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几天下来才发现说不清这些的真是大有人在。

为什么说不清呢?因为只是让日子过去了,而不是智慧的在生活啊。很多人或者都没思考过自己的生命或者注视过自己身体。


第二,身材匀称,衣着整洁

记得有位教刑法的老师说,记得每天都要穿着干净的内衣裤出门,万一遇到危险,急救医生都可能会因为你身上的味道干扰,处理的打折扣。虽然这话仔细推敲,存在些漏洞。但当年听得时候,就觉得醍醐灌顶,自爱、自尊是到了坟墓都不该丢的品质。

一起输液体的病患中,有些真心让人佩服的。他们身材匀称,穿戴干净整齐、拿着整理好的诊疗单据,随手摆放好自己的物品,清晰自己应该注意的事项……

看向他们,感受到的竟然是 “病很快就会好”的信心。

“我要瘦,要有美好的皮囊,要生病也生的有气质。”对着同事我信誓旦旦。为什么?假如我太胖,会加大诊疗的难度。随便假想下,如果我太重,救护人员搬运我的时间都会比别人多一些。


说了这么多生病的思考,最重要的还是一条:

请大家都爱惜身体,从不熬夜做起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中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