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世事如烟

一直很喜欢余华的作品,他应该说是严肃文学的代表人物了。他总是能把握住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部分。


第一本读到余华的书是《第七天》,这本书笔触荒诞而落寞,人世间全是残忍和冷酷,唯有死后的世界才能泛出一丝温暖。其实这个时候他的文笔已经变得温柔的多了。

第二本读到的书是《活着》,这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成名之作。活着,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种极其讽刺的事情。当所有可供活着的意义都消失了以后,能坚持活着的唯有活着这个原因本身。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个画面:一个老人,一头老牛,在夕阳下慢慢走远,逆光停影,昏黄黯淡,仿佛是一张遗照。



现在开始说正题吧。《世事如烟》是个短篇集,共有八个故事。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的让人感到悲哀甚至感到战栗。

余华作为一个讽刺大师,他的作品也许诡诞,慌乱,过于客观,但是这都不能抵消那些传达出来的黑暗的现实意义。有时候看他的作品,就觉得他在自说自话,自己圆了一个疯狂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暴力,血腥,嫉恨,谋杀,变态。看他的作品有时甚至觉得精神恍惚,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个人与人的界限似乎并不明显的世界,一个到处都是互相残害的世界,然而作者并没有用悲悯的色彩去叙写,他极其冷漠,客观。

当然,在最后的两篇文章《难逃劫数》《世事如烟》中,作者毫不避讳的提出了“命运”这个概念。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出现过许多的暗示,可是那些人依然大步直迈的走入了预设好的毁灭之中。故事里有大量的虚幻和现实交杂,那些人物说是人,倒不如说是亡魂,他们的生死早已经不再重要。



摘录两段:

1,他就这样连续错过了命运的四次暗示,但是命运的暗示是虚假的。命运只有在断定他无法看到的前提下才会发出暗示。他现在透过审判大厅的窗玻璃,看到了命运挂在嘴角的虚伪微笑。他用右手向窗外的天空一指, 窗外的天空蓝的虚无。他说这种虚伪微笑不是任何眼睛都能看到的,只有临终的眼睛才能看到。

2,彩蝶走在那条小巷中时,她不可能知道这种心情其实是命运的阴险安排。所以当她明知自己在走向毁灭之路时,却丝毫没有胆怯之感。相反她感到心满意足。她觉得一切忧伤都在远去,她在走向永久的宁静。命运在这天早晨为她制造了这样的心情,于是也就清扫了彩蝶走向毁灭路中的所有障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大部分人都是相信“命运”这个既成概念的。就像很多人都把“随缘”挂在嘴上。但是我们所相信的“命运”往往是矛盾的,因为同时我们还相信着“人定胜天”这个规则,每个人活的其实都非常努力,甚至不敢有一丝懈怠。当然,余华所说的“命运”,我想大部分还是想影射时代,他想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黑暗的社会体系,同时也在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最原始的恶念。这些恶念是无法去除的。当控制它的理性崩塌,到最后剩下的只有本能反应。无可厚非。

但是我想说的是生活。尼采说过:“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其实,大概这便是命运,命运向来是不怀好意的。就像《世事如烟》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命运带给他们所有的恶意,有些人始终挣扎在生活的夹缝里,走向死亡的归途之后,他们所有存在过的痕迹就像烟雾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

雷蒙德·卡佛说过:“我们都知道,人生是一场悲剧,更悲哀的是,这场悲剧的主角还不是你,而是命运。每一个人,都注定了是旷野里的寂寞,都注定要面对生命本身的孤独,甚至还有人性中固有的恶。”

当你闯入了自己的命运,就如同跌进了万丈深渊。真实大多数是令人绝望的,而那些能真正生存下去的,不仅仅是苟延残喘的人,是自我的。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真正的感情,态度,品格。

其实我是个消极的人,不过生活要继续下去,就必须抬头看看。看看远方。正如梭罗说的那样:“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事实上,无论你相信命运与否,你的血液里总有一种坚强的悸动,也可以叫做血气方刚吧,人都是不愿服输的,所以人们往往会在命运面前选择奋力一搏。生活,也许轻松快乐,也许孤寂难忍,也许艰难困乏,但是我们都不愿意就此妥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臣服于命运的安排,生命的意义也许只是用来体验,证明,感怀。命运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借口,你也依然可以说“听天由命”吧,这样的话来;依然可以在不愿透露心向时说一句“随缘”;依然可以认为顺水而流是一种坦然平和的人生胸怀,我所说的,仅仅是不愿看到任何人放弃生的希望,放弃体验的机缘。

祝愿所有的人,你的灵魂的欲望便是命运的先知。你所想要的便是你未来会得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世事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