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纸条摘抄

《读书的力量》

关于“文明”与“承载”

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尺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这些附着着字符的纸张,不但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第一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三百万年进货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 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上横轴上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的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和更为广阔的视野空间;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世界日新月异,在目不暇接之中“换了人间”。

——第一集《文明根脉》

纸条君的悄悄话

1. 在写关于某种人或事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时,可以用短小、精简、有力的对称短句的组合,把这些力量具体化。

第一段中说文字“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就运用了句式“(描写对象)+能使(形容词A)者(形容词B)”(注:A与B为反义词),如果用来描写梦想就可以这样写:

“梦想的力量,能使平庸者闪光,沉沦者奋起,弱小者坚强。”

后半句中的“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虽同样是“(描写对象)+(动词A)着(名词B)”的句式,但可以用逐渐延长的方式,把论述的力量加强。例如:

“历史记录着人,讲述着充满魅力的故事,蕴藏着能使我们看清世界真相的丰富哲理。”

2. “文化”与“文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如果我们能从宏观上观察它的动态发展,使用比喻将状态/过程具象化,就会让文章具有力量感和质感。

比如该做中,将人类的发展史比作24小时,再将文化交融比喻为“由各自的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把虚的文化写出了一种汹涌澎湃的实在质感。

关于“思相”与“进步”

《天演论》成为推动控中国嬗变的嘹亮号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为许多社会精英所接受,并把它作为救亡、维新、与革命的订思想武器。就在这一时期,随着民间出版机构的日渐兴盛,来自大洋彼岸的各种书籍,如潜水般涌入中国……

大量的现代思想和文化,正是以书籍为载体的广为传播,才侧重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变古老神州的沧桑巨变。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柔软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第三集《历史之轮》

关于“追求”与“理想”

《聊斋志异》问世后,上至宫廷大夫,下至市井妇孺,无不啧啧称奇。作家莫言曾评价说“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这或许是上天对蒲松龄的另一种成就,假如不是科场失意,柳泉边怎会有一位煮茶待客的老者,聊斋里又何来那许多神游四方的想象呢?

回首千年历史,那些活跃于比我胖是,或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或述传世的落第者,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其中不乏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这样自成一派的大家,他们用读书人的视野和胸怀构建起中华文明宽厚深广的底盘,成为这个古老文明虽历经风雨,却绵延不断的坚强支撑。

——第四集《书写人生》

关于“物质”与“精神”

在深圳中心书城的二楼天台,这家24小时书吧,自2006年11月1日开业至今,就没有停业过。十一年,近四千个夜晚,书吧的灯火从未熄灭。而类似这样24小时不间断营业的书店,也同样出现在北京,武汉等城市,它们就像一座座文化的灯塔,为发展迅猛的城市照亮了默认中的一方书桌,为读书坚守着物质浪潮冲击下的一片精神交款,这灯火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第二的巨人身躯面向世界的今天,文化的跟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一个社会提升文化的首要依托,就是读书的力量。

——第五集《全民阅读》



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                        ——朱光潜《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

示例:

婴儿们总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那因为涉世未深,心底充盈着天真浪漫。人如果想要过得轻松快乐,就得保有一颗婴儿般天真浪漫的心,留在一点孩子气。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不时地把现实的重载卸在一旁,让疲惫的心得空休息,在重整行装之后,开启下一趟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30纸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