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行(之一):黑井古镇的美丽与哀愁

终于,广通北到黑井的中巴车最后驶离了悬崖峭壁、一个接一个的急转弯、接连的上山下山,还有修桥导致的一路泥泞,一路的遮天尘土,驶上了较为平坦的村道。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打开紧闭的车窗,深深吞吐了几下。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小时,而黑井还在不可及处。
交通,路况——这是这个古镇发展旅游的一个硬伤,我心想。


望着车窗外闪过的田野村落,四围的群山,想到我为这趟旅程而做的功课。

据黑井的相关史料记载,这个坐落于龙川江河谷的小古镇,自南诏时便以盐闻名,在当时,黑井盐就已是王室专贡盐。

而黑井名称的由来,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头黑牛引领当地人发现了盐,从此当地人挖井制盐,并以此安身立命。故以“黑牛盐井”纪念之,简称“黑井”。(当然,关于黑井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说是当年龙川江两岸大山上植被茂密,大树参天,把龙川江峡谷遮蔽的密不透风,即使艳阳高照,阳光也难以照射到地面,所以,黑井镇常年都是一片深幽——故名黑井。我个人倒更愿意采信这个解释版本呢)。

史料记载,黑井的大力开发始自明朝。实际上,明朝之前的两千多年间,黑井仅仅只开挖了两三口盐井。
明洪武年间,朝廷在黑井设正五品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中央还从应天府迁来64名有能耐的灶丁,全力开发黑井。

从此,黑井走上不归路。是福是祸?天知道。黑井人的后代也知道。

有一个数据:鼎盛时期的黑井,盐井高达近百口,所缴盐税占到云南盐税的64%!因黑井盐品质纯良,洁白美味,渗透力强,一度是宣威火腿的专用盐,占据了西南百姓食用盐的半壁江山。

另有一个数据:黑井历史上,曾有101名流官到此任提举。他们带来各自的家眷、随从、商贾、百业流民,以及各自家乡的建筑、科技、工艺、饮食、喜丧、节庆、宗教等等文化习俗,与当地原有文化相碰撞、交流、融汇,极大地促进、丰富了黑井的文化与发展。

还有一个数据:黑井的盐业与教育业同时发展,相互扶持,一度有教育至上的风气,出了无数的知识分子,仅明清两代,这里就出了13名进士。直到今天,小小的古镇里,遍布寺庙、书院、塔林、碑刻、牌坊、戏台等历史遗迹,昭示着这里曾经的文教昌盛。


车子终于抵达目的地,我看一下表,历时两小时四十分钟左右。
车子停在五马桥头,我们被告知须跨过五马桥到对面,所有的景点都在对面。

站在五马桥上,正午的骄阳下,是依山而建的几排楼房,不高,大约都是二三层楼,左右延伸也均在可见范围内。远远望去,似乎也只有一条主街的样子。
主街果然只有一条,称为“一街”,明显进行过商业化改造,路拓宽了,两旁几乎全是饭店、客栈、杂货店等,只是在路头上还保留两家老式理发店。


主街无甚可看,我们就直奔景点,决定先去飞来寺(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失策)。

“飞来寺从东山‘飞’到西山后,黑井的卤水就萎缩了”——为着这句话,我们在午后的烈日下艰难攀爬近一个小时。大汗淋漓目眩气喘之下,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小镇为“盐兴”而支付的巨大代价:上山的一路上,没有一片树荫遮蔽!

是的,这是一片秃山!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荒山!

据相关史料记载,因长期砍伐周边森林用于煎盐,这里的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元代有记录以来,黑井古镇共遭受十七次泥石流和特大洪灾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早期熬盐是需要大量木材做燃料的。自明朝大力开发黑井,从官、商到灶户,大家一起努力,拼命制盐产盐,所以也就拼命砍伐林木。当年的黑井,日日煮盐,小镇上空永远漂浮着煮盐产生的气体,这些烟雾降落到田间路边的沟里,久久不散,形成了一条烟雾溪。因此,黑井又有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别名:烟溪。

都谓黑井古镇是以盐兴,以盐败的典型案例。为这盐业的兴盛,黑井支付了巨大的代价,而且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幸福!
历史的功过成败,谁个说得清楚!

我就想到了我们今天的做派:发展发展不断发展,开发开发深入开发——焉知这不也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
我们,会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一个地球和环境?不敢想。
或者有人会说,who care!


飞来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单看建筑外观,不像寺庙,若不是墙体上斗大的“南无阿弥陀佛”,你绝不会将其看作一座寺庙。进到里面,基本也就是普通的佛寺设置。看介绍说,里面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神像,因特殊情况,我们没进殿,所以未得验证。

站在山门前观景台上凭栏远眺,倒是视野开阔,眼目所见,尽是白花花一片荒山,还有山下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道,没有水,龙川江已完全干涸。至于山脚下的小镇,就好似一堆积木。

下山的路上,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红色砂岩,望着干涸河道里的大石头,我想到关于黑井的一些诗句:风,占领黑井几千年。树木砍光后,石头成了山的守护神。黑井很直白,对于历史,他们从不多想。山旮旯里的黑井,,即便初见,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个让人安心的地方,总有一丝书香,一点哀愁,几许静默……


下山后,我们在主街里侧那些所谓唐宋风貌的坊巷间游逛。巷道很窄,狭窄逼仄,两旁的民居给人一种岁月沧桑之感。大多是窄门窄户小窗,仿佛在这里,人也都不由地缩小了。
想着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一方尺寸之地,假若没有宝贵的盐引来四方官商流民,带来先进的文明——这个地方又该是怎样一副惨淡景象啊!可是,为盐,为所有这一切所支付的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呢?

我抬头望望不远处的荒山,摇摇头:没有答案。
答案,或者只在风中。


走着走着,远远看见那头著名的黑牛铜雕,铜雕后面,正是黑井盐博物馆。
博物馆澄明瓦亮的,新开业不久,只有一楼不大的一个展厅,里面也没什么可看的东西。转一圈下来,只有两点给我留下了印象。

第一,黑井的盐真是细白极了,像那种绵白糖。据说其不仅洁白,而且美味,曾为宣威火腿的专用盐。
第二,那时候的马帮运盐,实在是太艰难了。由此可见,交通的不便一直以来是黑井的硬伤。此前因为盐的金贵,所以这个硬伤可以被克服,可今天呢?如果没有确实值得一来的理由,又有多少游客愿意领受这个不便呢?

而这个理由,黑井人要好好想想了,一味复制那些大路货色,估计是行不通的。


黑井文庙是一个惊喜。它坐落在文庙街尽头,我太喜欢它那个石头棂星门,配上旁边的参天大树,怎么看怎么拍,都好看极了。棂星门内那些直立挺拔的参天大树,真是可爱,风吹来,有一种森森细细的清凉诗意。还有那一池的锦鲤,看着也可人。坐在树下的摇椅上,环顾四周,令人俗念顿消,心神清爽。
文庙,真好一个所在!


我们转到武家大院时,已近黄昏。管理员告诉我们马上要关门了,建议我们第二天早上再来。征得同意,我们站在一进院中央上下左右看了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我对建筑向无兴趣,更看不懂,看所有这些深宅大院都一个样:无非就是极尽奢华讲究之能事,务求占尽好风水好彩头好运气。实质上,就是一个封闭小天地,一个让人不能开心的堡垒。

武家大院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王隐其中——还真是机关算尽,野心勃勃,妄念满溢!

如此长远盘算,那么,武家后人今安在?
所以说,到头来,所有这些贪求,所有这些野心,所有这些得意——统统都成了空!

迈出大门时,我注意到武家大院大门的奇怪朝向,不是正南,也非正东,而是偏东北。询问之下,被告知是主人思念南京家乡之故。
我听了挺感动。所谓故土难离,乡愁难解,故乡,那永远是远方游子思念的方向啊。
(回来后查阅史料,又发现了两个解释版本。可我还是更喜欢怀念故乡的版本,哪怕其只是一个故事。今天古城古镇的“讲故事”模式,早已不稀奇。毕竟大家都爱听故事,尤其游客。至于故事的真实性——who care!)


夜晚的古镇完全变了样!
夜色+到处高挑的燃亮的红灯笼,就是会营造出这样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

走在古巷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典型的黑井式民居:一门一窗一铺台,此刻都淡笼在一片梦幻般的红光里,周遭静寂无声,恍惚间,真有一瞬仿佛回到了那马嘶人闹的往昔岁月中。

铺台,似乎是黑井的特产。所谓铺台,就是当地人家在临街的窗前,用青石板砌出一个大平台,然后将各种物品摆在上面出售,一目了然,便于赶马人牵马买东西,甚至不需要下马就可以采买。有些店铺为了吸引顾客,还在铺台上放一瓦罐水和一把木瓢,供顾客和赶马人解渴。
这让我想到现如今KFC的汽车穿梭餐厅,不由感慨:我们今天所谓的先进,到底有多少,其实只是在“步前人后尘”?!

据说今天黑井现存的铺台大约有160多个,有的仍然在使用,绝大部分已经废弃了。我看到有好多人家,在废弃的铺台上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盆花,五颜六色,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在幽静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小巷里久久徘徊,不时轻抚铺台那被岁月侵蚀的粗糙台面,想着曾经繁盛喧闹的马帮商业走远了,可这宽大的铺台、这狭长的巷道、这斑驳的红砂岩的墙面、这马蹄印深、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依然还在。还有那惊艳了时光的文庙,大龙祠,书院,文笔塔,端庄肃穆的节孝总坊,还有那古戏台古盐井,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当然还有那两岸光秃秃的荒山和干涸的龙川江底嶙峋的巨石——它们都还在,它们储存着旧时岁月的讯息,于无声处,无言地诉说,诉说着一个遥远的繁华旧梦。

那一场幻梦般的繁华,耗尽了这块土地上的精气神,繁华凋零后,只空余一声叹息:是功是过,是福是祸,说也说不清,不说也罢。

今天的黑井,能否凭借着旅游业再续前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夜色渐深,我们来到了五马桥头。夜晚的五马桥灯火辉煌,旁边的小广场上还有当地妇女在跳广场舞,白炽般的灯光将小广场照耀得亮如白昼,五马桥上的光带熠熠闪烁。

而就在咫尺之外,高大的黑黢黢的山体静默伫立,山太近了,太高大了,看着,会不由产生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隐隐的不安。

我们举步欲返,看到几个当地男人站在桥的制高点处,正凭栏远眺,顺着河流的方向。我们也不由望过去,却什么也看不到,除了山,还是山。
这里的视野,处处受阻。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要离开了。听说第二天是当地的街子日,又听说街子很值得一逛。
我们很遗憾错过了。

很遗憾,黑井没能留住我们。如果它能留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对它再多一些点儿耐心和期待,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惊喜,甚至可能会爱上这个地方,也都说不定啊。


尽管有遗憾,旅行结束后,我又翻看了关于黑井的资料和图片,这一次,我的感觉完全不同了:黑井于我,不再只是文字里和图片上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与我产生了真实的链接的存在。
就如《旅行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到一个地方实地旅行后,便更能理解欣赏这个地方的方方面面。而这种感受,是旅行之前所不可能拥有的。

旅行的意义之一,不正在于此吗:拓宽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共情”能力,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滇南行(之一):黑井古镇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