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说制香—立夏】衣香、香身丸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礼记·月令》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此时槐花满树,青梅待采,枇杷泛黄,樱桃已挂满枝头,宋代诗人赵友直有诗《立夏》云:“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所写:“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蜻蜓,《香乘》一书收录的一卷《晦斋香谱》中,收录了一款“蝴蝶香”,言其“春月花圃中焚烧之,蝴蝶自至”:檀香、甘松、玄参、大黄、金砂降、乳香各一两,苍术二钱半、丁香三钱,右为末,炼蜜和剂,作饼焚之。

香方中“金砂降”便是降真香,上乘的降真香,犹其是番降真,深红褐色的香粉中油脂细腻丰富,如同金星,也许这便是作者将其称为“金砂降”的缘由。

大黄即马蹄大黄,其因形如马蹄而得名,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横断面黄褐色,质较疏松,有油性、气清香。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其中茅苍术气香特异,入香多用此苍术,其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茅苍术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香气浓郁,体重质坚,断面可见明显的棕红色油腺,俗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即可析出白霜(苍术醇结晶),是苍术中的上品。


蝴蝶循花香而来,纵观整个香学史,史上最香的美男子,非荀彧和梅询莫可。

北宋名臣梅询,字昌言,宣城梅氏第三世孙,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把他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

欧阳修《归田录》曾记载,梅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说他每天早上出门上朝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焚两炉香,把官袍的广袖笼在香炉上,然后把长袖抓紧,聚拢起来,不让香气散去。到了府衙坐下后,他就把袖子展开,使整个室内都充满了香味,“暗香盈袖”说的便是他。

荀令,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因其生前担任“尚书令”,所以被人尊称“荀令君”。相传荀令君到别人家里,坐过的席子好几天都遗留有香味,有诗云:“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香乘》收录有来自沈立《香谱》的“荀令十里香”,归入卷十九《熏佩之香》:丁香半两、檀香一两、甘松、零陵香一两、生龙脑少许、茴香五分(略炒)、右为末,薄纸贴纱囊盛佩之,其茴香生则不香,过炒则焦气,多则药气太,少则不类花香,逐旋斟添使旖旎。

此香品适合用香囊装上,贴身佩戴,香方中的茴香,就是小茴香,炮制宜用淡盐水浸泡,后小火炒至微黄色,碾成细末,入香时如方中所言,适量加入。

如果说“荀令十里香”适合男子佩戴,那“芙蕖衣香”和“莲蕊衣香”便是适合女子使用了。

芙蕖衣香:丁香一两、檀香一两、甘松一两、零陵香半两、牡丹皮半两、茴香二分微炒,右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匀,薄纸贴之,用新帕裹,其香如新开莲花,临时更入麝、龙脑少许更佳,不可火焙,汗浥愈香。

芙蕖,即莲花,香方中所载其香气宛如刚刚绽放的莲花,使用时再加入麝香、龙脑各少许,不用火烘焙,用新手帕包裹,贴近肌肤,身体出汗后,气息更香。


莲蕊衣香:莲蕊一钱(干研)、零陵香半两、甘松四钱、藿香三钱、檀香三钱、丁香三钱、茴香二分(微炒)、白梅肉三分、龙脑少许,右为细末,入龙脑研匀,薄纸贴,纱囊贮之。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

香囊,古时称为“容臭(通嗅),佩戴的香囊也称为“佩帷”,就是将经过干燥的芳香植物,置于绸缎或纱布缝制的袋囊之中,使香气不断释放发散出来。

先秦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插戴花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俗,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就明确告诉人们当时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随人走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香囊为古人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更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


有了衣香,更有可以口服的“香身丸”,让人又内而外散发芬芳,《香乘》中记载了两个香身丸的香方,一个是香属《涂傅之香》的“香身丸”,一个是香属《香药》的“豆蔻香身丸”。

两个香方分别如下:

“香身丸”:丁香一两半,藿香叶、零陵香、甘松各三两,香附子、白芷、当归、桂心、槟榔、益智仁各一两,麝香二钱,白豆蔻二两;右件为细末,炼蜜为剂,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噙化个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得闻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豆蔻香身丸”:丁香、青木香、藿香、甘松各一两,白芷、香附子、当归、桂心、槟榔、豆蔻各半两,麝香少许。右为细末,炼蜜为剂,入少酥油,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逐旋噙化咽津,久服令人身香。

无独有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亦有一个“十香丸”:沉香、麝香、白檀香、青木香、零陵香、白芷、甘松香、藿香、细辛、芎穹、槟榔、豆蔻各一两、香附子半两、丁香三分。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如绵裹如梧子大,日夕含之,咽津味尽即止,忌五辛。



中医学在香身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身佩或口含香花兰草的习惯。据统计,楚人常用来装饰自己的植物有兰、蕙、荃、芷、江离、杜衡、芙蓉、椒、桂等,其中不少就是中药。到了汉代,尚书含鸡舌香奏事,妇女佩戴香囊更为普遍。

亦有文献记载,人体除了分泌天然的体香之外,还可以通过食物或者药物调理,使之产生特殊的香味来,这正如古人所说的“咳唾千花酿,肌肤白和香”。

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了治疗痼疾所用的一个方子,冷香丸。

其制法颇为繁复,需将春天的白牡丹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收集研磨,加上“雨水”那天的雨水、“白露”那天的露水、“霜降”那天的瓦上霜,“小雪”那天的梅上雪,各12钱调匀,再混合蜂蜜、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藏在梨花树下,需时用黄柏水调和服用。

按原书所说,此丸不仅能治疗薛宝钗胎中带来的“热毒”,久服还能使身体散发出一阵淡淡凉凉的幽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24节气说制香—立夏】衣香、香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