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白发与退隐

刚开始读彼得·林奇——这位投资界的传奇基金经理——就被吸引了。

他身上几乎集合了一个传奇所需的所有要素:童年坎坷、励志求学、称霸华尔街、壮年退隐。和国内基金经理的秃头不同,他的标志性形象是一头白发。

他的伟大,关注投资的同学应该都耳熟能详。

到1990年,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期间,该基金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高达29%,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林奇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基金经理,据他自己估计一年的行程是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拜访五六百名公司高管,每月2000次通话,阅读大量公司报告,持有的股票高达1400只。

他是如此辛劳,以至1990年46岁退休时已是白发苍苍。

他提醒所有想进入股市的人一定要将这条重要原则牢记在心:

绝不要用你明年的大学学费、结婚费用或者其他开支的资金来购买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这样你就不必在一个大跌的市场中被迫卖掉股票以换成现金来支付不得不支付的必要开支。

林奇骨子里的投资观其实和格雷厄姆、巴菲特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那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你这一边。

但是他也讽刺说:现在长期投资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宁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吸毒的瘾君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短线投机者

林奇口中所说的“长期”,究竟是多长呢?他举了一个“漂亮50”的例子,说,“如果你一直持有这50家公司的股票长达25年之久,你的投资业绩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令人沮丧”。

而就是这样一位长期主义的伟大投资传奇,在1990年年仅46岁时,却选择激流勇退。

关于为什么退休,他的自述非常真诚动人,我贴在下面:

1990年5月31日,随着“咔哒”一声,我关掉了面前的证券行情报价机器,走出了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13年,期间买过的股票超过15000只。

尽管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让我享尽了荣誉和风光,却也让我付出了个人生活的代价。

我无法拥有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天伦之乐。

孩子们长大变化得真快,每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Freddie Mac(房迪美)、Sallie Mae(沙利美)、Fannie Mae(房利美)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原来1987年所发生的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还有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的46岁生日。

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的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

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将会是无比漫长的。

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会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

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就这样,46岁的林奇带着他在共同基金赚得的巨额财富,选择了干脆离场。

工作和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林奇的下半生,选择了做一名自由个人投资者,回归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看到这里,我想的是,之所以觉得这段自述动人,可能更多是因为:这是一个人在用尽全力之后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什么都没经历的随意选择。

还有什么比极其勤奋更打动人呢?更何况,这还是一个极其勤奋且成功了的故事。

END

 文章都是我自己写的

专注 学习干货|投资理财|思维认知

点个关注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微信公众号:西瓜与刀

你可能感兴趣的:(彼得·林奇的白发与退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