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曾孟鲁江西迁湘 竞希迁建白杨坪
过了65岁的曾竞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唸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始祖公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竞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先祖曾孟鲁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曾孟鲁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兵荒马乱竞相迁移
据熟悉历史的有心族人介绍,当时的朝代正处于北宋初期,唐后的五代十国刚刚处于收拾停当的阶段。地处南岭以北的江西也差不多接近四乱之地,加之当时的江西是中原通往岭南的大通道。
北方政权交替中,每一次的大动荡都会导致大量人员南迁(逃),一时也有好多滞留下来的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人地失衡的情况,也引发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族群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既有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也有流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引发;大些的冲突,有所谓的客家与原住民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致,甚至有些则属于官民之间、政权之间的争夺而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原本紧张的生活、生产资料更加窘迫,也就造成了人们为生存而奋争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或陷入争斗,或流于迁徙远走。
由此,当时的随时迁移、迁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时下迁徙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向南纵向走。向南经赣州翻越南岭后到达岭南地区,或短暂停留后再度于附近的区域迁移后定居;或再往粤东、粤西迁徙。
翻越南岭也是分散迁移的,但相对集中的则是由江西赣州分别南迁:由赣州翻山(梅岭)至韶州(韶关)南雄的珠矶古巷(古镇)。这里,号称为"百姓之始地",实则为粤中、粤西之人称之而已。
再有一部分由此短暂喘息、积蓄力量后再度南迁至珠三角一带,甚至到了湛江的雷州一带。另一拨则由赣州的南康、信丰县沿桃江南行,再至粤东的梅州、河源一带,而后经过与原住民的争斗达至平衡后定居(这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略过)。
一是向西横向走。向西则主要是处于吉安(永丰),经永新县,沿井冈山北侧舒缓地带一路向西,再经炎陵、或茶陵、云阳山北侧西行至衡阳(山)慢慢随迁、随留,再留、再迁。大多迁居在湘中部和湘中西部者较多。曾国藩这支、后来称为曾氏第67派的就迁居在湖南中部居住下来。
江西一度较长时期优于湖南
当时的湖南尚属未化之地,多为山区、山地,属苗家、土家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大的方面讲,湖南属三面环山(东南西)、一面环水(北面洞庭湖),一直与湖北称为两湖,且实质上是以湖北为主、湖南为次的地位。在文化、经济、社会方面也大多处于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之地。即便是记起、想起来,也多为问题官员流放、贬谪去处,差不多是与岭南百越之地的地位不相伯仲;当与湖北、江西比较时,则有相当的差距,往往是为存在感奋争、却又无果的郁闷之境。
特别是当时的江西,于唐宋时期,称江西多为吉水之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三席,可谓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加之另有江西籍多人在朝堂执掌乾坤,自然是江西的话语权较重。作为江西之人对出生地多看两眼自然是人之常情。
因此,凡有沽名钓誉、雨露均沾之好事时,机会必然多过周边省份(区域)而占得先机。在当时,生产力不算发达,虽唐盛宋富,然也达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而相对均衡的发展,在资源分配、调节上存在非彼则此,而不可能是大家机会均等,客观上就有着自然的争夺现象。当然是哪里有人(帮)讲话哪里得到垂青,哪里有人哪里宜盘活,也得发展之先机。江西湖南之"冤家路窄"似乎是其宿命,于唐宋时期的局面大致如此。与近代以来所看到的两省省情之情形则完全不同,是何原因,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孟鲁先迁居湖南茶陵暂居
当时始祖公曾孟鲁在江西吉安(永丰),应是迫于生计,感觉到再不动动脑子,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随之决定迁移(徙)寻找活路。在当时没有特别目的地的情况下,就随西行人流一起踏上漫长的迁徒之路……
据知情人讲,先祖曾孟鲁从江西那边拖家带口过来,走到衡山县岭坡乡的棠兴村停下来……一转眼过了七百年,始终是以务农为业繁衍生息,间或也有人识得一字半字,但基本上属于接近于文盲状态……
据湖南湘乡大界曾氏记载,大约在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曾孟鲁随人流西行先迁往湖南茶陵,因此被认为是“迁湖广始祖”(《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卷八)。
据考证,迁徙的大概路线是:从江西永丰县过吉安,穿过永新县境抵达湖南茶陵(全程260多公里,大概需要走11天)。在江西睦陂,曾有三兄弟背山而居,是曾国藩家族的祖居地。
第4代曾霸再迁衡阳
始祖公曾孟鲁第4代传孙曾霸再迁衡西,其后代又迁祁阳、湘乡等地,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者为曾国藩家族。
到了曾孟鲁的六世孙,就是曾元吉,也就是曾竞希的祖父。
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1764),振兴了家业,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生了兄弟共有六人。曾竞希的父亲曾铺臣排行第二。
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家庭六兄弟分家时虽分得一份家产,但却不改勤俭劳作之风。这支人丁不旺,可惜只生了一个儿子。
曾竞希刚刚想到这儿,一扭头,又看到了爷爷曾元吉,好亲切的样子,好像正看着自己笑呢。爷爷最稀罕小竞希……
竞希也最像爷爷,像他一样勤俭。爷爷好厉害的,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父亲排行第二,兄弟共有六人。
老父曾辅臣,也很勤俭。可惜我呀,不象他老人家一样兄弟众多,只有我一人,好在也从先人那里学会了操持家业,略有小成。但令人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一支却人丁不旺。爷俩儿就觉得应该找地仙帮忙才行。后经地仙指引,说是应该更换地方生活才能转运,要不继续在老屋宅住下去,对人会更加不利。那么,搬到哪里去呢?
图兴旺置地西迁白杨坪
经过多方寻找,寻到了有名望的地仙。地仙就索要老父铺臣、竞希和儿子玉屏的生辰八字,然后按照父子生辰八字在周边精心寻找,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在湘乡县的荷叶塘寻找到位于白杨坪的一片吉地,差不多三四十亩,好在地价合适就置了下来。
这白杨坪呀,在高楣山脚下。从稍大一点的范围看,地处湖南湘乡的正中部,北有鸡笼山、黄牛峰,东部有立龙山、落子山,南车前山,西有猴子山、羊角山、戴顶山,村子简直就是处于锅底或盆地(底)。所以,周边望去,自然会有山峰(坡)、梯田、依山坡形成的树林等植被。
在村子的附近紫云峰又有如天梯一样的山坡地。紫云峰距县城东约50里,在荷叶与沙塘交界处的山峰高818.8米,系湘县域内第一高峰,峭壁秃顶,独有两巨石兀立其上。天气好时,站在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九峰山,白石峰等高山,甚至可以隐约看到南岳祝融峰。据地仙介绍:这一众诸山都为附近的乡镇聚纳了许多灵气,周边百里要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达官贵人,就看谁家能占得先机,而待时机成熟,也就鸿福降临了。
据地仙分析:这是一块吉地,但是由于地处锅底,与周边相对处半径十里之中心,群丘(矮山)低峰环绕,此为一端,又有东南百里之南岳另一端相呼应,以接迎吸纳其溢出灵气。
地仙说,要在白杨坪这儿建一处总体布局呈半圆形,建筑群坐落在北半部,倚南半部为后山,自东西宅门至后山再建围墙的院落。使主体建筑群平面呈“凹”字型,坐两朝东才好,而不是常规的坐北朝南。共需占地需要35亩、建筑物约需8亩(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才行。
建成后,还要在门前挖一个差不多长方形的池塘,池塘两边是分置宅院的"东、西门"。建造的主楼要分为前后两进院,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主楼两侧应该是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东、西"跨院,各有两栋纵向排开的房屋。东跨院前面、东宅门之内建一栋独立的建筑,做粮仓。粮仓北侧放置牛栏。西宅门前的西侧,建书房,按照耕读之家配置建房,方会催生家业兴盛、人丁兴旺、辈出达官贵人。
(注:此处东、西方位词只为表述方便,并非实际上的东边或西边,而是相对坐向而讲的方位。真正的方位已是自北往西扭转了一个直角的)。
置地建造新宅白洋坪
记得棠兴村老屋那边,爷爷元吉将父亲与其他五个叔伯分家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父亲铺臣这支却是自己一人单传。好不容易娶妻生子,大儿子又没长成,虽是中年得子,但总觉老屋不发这支人。愁煞了一家老小,方下决心再度寻吉地迁移,不然哪里心甘?
竞希也与老爹商量要想办法改变才好。于是就去寻有德地仙,帮忙寻下周边哪里,可以寻到吉地,就购置到手造屋改迁。后来在地仙经过大半年的帮助指导,往西走四十里,才寻到了湘乡荷叶塘的白杨坪这儿,谈好合适的地价,赶紧购买到手,于是,就抓紧时间准备物料、破土动工兴建,终于在嘉庆十三年建成了新院落一一白洋坪(后于咸丰二年定名白玉堂)。
房子建好后,事情真的是顺利很多,玉屏的成长变化简直就是开了挂,不仅浪子回头,还越来越有出息了,也开始让两个儿子读书识字,看来这地仙眼光还可以。若在以往,哪会想到这玉屏会有这正形?也根本不可想象,可否能象个有家有子的父象。这不,刚刚迁到这新宅三年光景,大孙媳妇江氏又快临盆了,真的是令人喜庆。
曾竞希想着这些得意事,精神好了许多。又想起了建造这屋的细节,到如今还象昨天一样的清晰……老人家又要把这屋的布局与风水安排想了一遍……
特别清楚的记得:这白洋坪是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建,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好,在65岁那年一家十口人从棠兴村搬迁居住这边来。
这新院落,是按这儿(湖南中部)的建筑样式(风格),用砖木结构,两屋两横,占地差不多35多亩(2万多平方米),光屋就建了8亩48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院子左侧的楼房有个槽门,和二层的书房相通。
(注:书房利见斋书塾堂,因《易经》中的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而得名。白玉堂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以勤俭为本",下联是"力田与孝弟同科",横批是"白玉堂"。这些都是后来曾国藩发迹后才有的名字)。
右边有一栋两层小仓库和一栋放置农具的房子,就是想盖一处突出耕读之家的院落。屋前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有活水进出。
白洋坪风水布局讲究
新院子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稻田。按地仙说法:来龙,是少祖龙,发源于稍远的庚酉面(西南)高嵋山,一路蜿蜒曲折,至亥壬方结坡而起,形成虎头山(父母山)的形状。之后,又张开两支龙,右支龙潜伏到新圩边结珠形成官帽山,也就是立山书寨后山。
官帽山的龙枝先被淹没,后在白洋坪吐出珍珠,形成土堆,老屋就在这里。头龙是新圩龙。龙的左支虎头山(父母山)潜入帐内,再到阴甲边吐珠形成观音山,观音山现在稻田中间。
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屋坐西朝东,就是考虑到地形地貌,占风水之利。厅堂,就是为了接受龙虎之气,吉水之气,收人之财而做的。
地仙说,新院子算是个风水的典范之作,根据山水地形的现状,巧妙布局的,甚至可以远吸聚纳南岳衡山之灵气,今后将催生达官贵人,将于三十年左右开始显现,若要院落运满顺转,必须好好营生,才会更加应时。但愿如此吧……
曾竞希顿觉心生希望
想起这屋,真的是对人好了点,但终究还不尽如人意,如果再多生养几个儿子就更好了。想当初在棠兴时,老大没养成,隔了好多年才又生了二儿子。到玉屏这里,生了两个儿子,好了一点。真的是新屋有用了?想到这儿,心里舒服了很多。再后来,儿子玉屏浪子回头,真的是金不换呐。小名叫兴文还真没叫错,这不孙子麟书也识文断字了。可就是科考不利,考了十多年了连个秀才也没中着……
竞希顿觉有点儿落寞……唉,如果是多些子孙,也不枉迁到湘乡这里了。
还好,这新院子差不多都是按地仙的说法建的,特别是二楼专门建了书房,也开始慢慢显灵了。希望子孙们读书识字,兴家立业,也象地仙说的一样,出达官贵人。虽说孙子考的不顺,毕竟是有了好的开头了。看来,当初下决心寻吉地、建新屋、搬新家,这家还真的是搬对了。
突然,一个激凌竟然醒了。老汉究竟被何事扰醒,且听下回分解,敬请关注下文:
不一样的曾国藩:兴文无文浪荡子 浪子回头曾玉屏
(作者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是江西人,他们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
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