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关于个人行为的改变

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是因为舒适,也许内心很煎熬。但是因为现在的情况自我很熟悉,害怕改变后的适应过程与不确定性。

转换思维方式的重点在于关注未来、关注是否有效、有用,而不是厘清过去的责任、分清楚谁对谁错。按照《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这个叫积极主动原则,扩大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

改变意味着放弃熟悉的环境、应对模式等等,更具不确定性。不改变的动力就是因为现有的行为模式可以给我们带来我们认为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里的好处。

心理免疫X光片:首先就是你的行为目标,也就是你希望怎么做。然后是你现在的行为与目标行为相背离的地方。接下来思考你现在的行为对你而言有哪些隐藏的好处。最后是假设你采取目标行为,那么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个后果是否只是你的想象。

这个过程就是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你的潜意识在担心什么的问题。

学会改变的第一步是用小的行为去检验内心的假设,朝着目标行为小步迭代。专注于你能做的事,不断尝试。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认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行为相关的)、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行为相关的)、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如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直接控制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可间接控制的,需要引导别人的行为,让别人认同,合作共赢、知彼解己,而不是强迫。对于无法控制的事情,要明白自我的局限性,坦然接受。借助一位朋友送我的一句话:豁达坦然、率性洒脱。

试图去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只会白白耗费心力,得不偿失。

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塑造一个“场”,在环境中固化行为模式,通过环境记忆来强化习惯。所以想要改变习惯,先考虑改变环境,让自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创造型的快乐就是内心的愉悦,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的成长。消费型的快乐就是外界的刺激,是感官层面的快乐。这个在《论不服从》中就是愉悦与刺激的区别。

改变的行为靠鞭策是无法持久的。因为张力来自于问题没有解决的焦虑。一旦问题缓解,焦虑也就随之减轻,张力减小导致动力不足。只有真心的热爱才是持续、自发行为的基础。

如何真心热爱呢?首先要内心深处认同有价值、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与自己相契合、与自己的长远目标相契合。就像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以终为始,了解你的核心目标,知道你做的时与核心目标之间有什么关联,眼光长远一些,不要囿于当下的一时一事,才会明白行动的动力是什么。不是靠谴责自己的负罪感去推动行为,而是依靠主观能动性。

最后,改变本身不能作为一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要明白为什么要改变,不能因为忍受不了现在的状况就盲目改变。改变的行为本身会让你觉得有安全感,好像我正在改变困境。但很多时候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实际的帮助。比如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只是不停的跳槽,那么不同的工作也就只是换个地方不开心而已。

一方面,有很多状况是我们需要忍受和接纳的,因为有些问题就是无法控制的,妄图去控制本身就没有意义。另一方面,要知道改变是为了什么,也就是以终为始,知道改变对于核心目标有没有助益。

关于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的改变

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事是怎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正如《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认为,在外界刺激下,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又如《自卑与超越》中: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同样的客观的事物,不同的 人感受也会不一样。这种感受可以说是我们对于外在世界的解释。

防御型思维:固守,被动,没有自主性。安全感依赖于外部,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形象。

成长型思维:通过自主性的行为来提升能力,通过不断尝试知道问题能够被解决,从而获得胜任感、安全感。认为自我是动态发展的,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会有很大的不同。

僵固型思维认为人就是一种固化的形象,需要不断去维护。应对方式是认同错误只是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不是失败的终点。将错误当做是累积经验的机会,也明白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致命问题上,提前预防,离错误越远越好。在非关键问题上,错误在你的安全范围内,借此可以学习与成长。

应该思维认为外部世界、他人应该按照自己想法运转,不能容忍不理想的状况。应对方式就是分清楚面对的是三类问题的哪一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无法控制的)。做有效的事、能做的事。

对自我的应该思维就是用一套外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遵从内心的感受。将行为这个达成目标的手段变成了目的,却忽视了真正的目标。

绝对化思维就是将问题扩展到时间维度、事情的广度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面对失败的时候,认为失败是会一直存在、所有的事情都会失败、或者说失败就是针对自己的。应对方式是通过反问自己是不是真是这样的、逻辑上是不是合理、这样有没有用来破解自己的偏见。

创造性的思维是指主观想要去做一件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以为外界的逼迫、现实所迫才要去做。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也就是以终为始,将自己的行为与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是不是与之契合。这样才会知道 为什么要去做,而不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才想着要去做。化被动为主动。

WOOP思维就是设想目标实现有什么好处,以此激发行动力。同时,分析障碍,通过目标反推行动计划。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控制的两分法将的就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三类问题(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无法控制的事情)。

正念思维就是关注事实为非情绪,关注于当下能做的事而不是未来无法预测的结果。也就是控制可以控制的事情的翻版。

思维的弹性就是明白你所了解的永远是局部的知识,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才会有心态上的开放性。同化和顺应一种是让外界从属于自我,一种是让自我与适应外界。上善若水。

关于关系中的改变

关系是互相的。关系中的人互相定义、互相成就。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有差异的,也就是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说不同的话,侧重点也会改变。

关系中的角色会让关系中的人有一种期待,也就是该角色会怎么做。从自我的角度,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可以改变行为模式。从他人的角度看,赋予别人以角色期待,相信他会怎么做,可以引导对方的行为。

关系中的沟通往往是对关系本身的分歧,看似在说事,其实在探讨关系。理清关系才能改善关系,就像认清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关系中的双方就像互补的拼图,共同构成系统的平衡。一方的极端会导致另一方反向的极端。一方行为改变会打破已有的平衡,从而引发另一方行为的改变。最终改变整个系统的平衡模式。

关系中也要分清楚三类问题(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无法控制的事情),为自己负责,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别人也为他们自己负责,《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的,把马牵到河边,但是不强迫他喝水。

《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走向自由也是走向孤独,你需要为自己负责,包括你自己的感受、你在关系中的角色等等,这些你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反过来,你就不能以此而依赖于别人,也不需要想着去干涉别人、控制别人。你走你的路,我也走我的路。按照《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说法,先要形成独立的习惯,才能与他人形成互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依赖。

非暴力沟通就是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需求,这样是做你自己的事,至于别人如何做,那就是别人的事。

独立不是要与他人分离,而是明白所有的都是你自己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逼迫或者依赖于他人。懂得为自己负责,才不会强求外部条件的改变来适应自己。

关于转折

转折意味着舍弃与获得。有舍才有得,放下原来的一些东西、思维模式,才会拥有新的东西、思维模式。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经历结束、迷茫、重生三个阶段。

人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选择就是选择一个可能的自我。只有不停的尝试、试错,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方向。选择的时候,思考自己的目标,理清选择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意义来源于人生故事的书写。挽救式的故事使用成长思维看问题,相信失败不是终点,一切终将好来。污染式故事更多时候是僵固型思维、绝对化思维。认为错误即是终点。

所有的事情,都是自我人生故事的一部分。生活一直在继续,就算是你认为的临时之计,也是在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还未开始。所以,不要局限于当下的临时解决方案,认清现实才能改变现实。生活在未来总会让人感到焦虑,会错过眼前的风景。生活在当下,并将之与目标不断靠近。

总结与感悟

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所有的事情都是着眼于未来的。不要囿于当下的困境而限制了自己。分清楚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无法控制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效的事,而不是发泄情绪或者自怨自艾。扩大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尽人事听天命。

同时,学会为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应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不要把自己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推到别人头上,认为只有别人才能拯救自己或者抱怨别人的过失。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没有意义。

转变既有风险也有机遇,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生是动态发展的,不要局限于当前的一时一事。不要因为当下的一些事情就对整个人生进行判定。人生就是不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人生一世,只是过客。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只是暂时的保管,在你死亡的时候终将全部还回去。在你回顾这趟旅程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呢?当下的每一刻都是重要的,而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是重要的。我们只拥有在世间的这一段时间,用着一段时间书写一段人生故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个故事来的,你才能目光长远、格局远大。

这本书对当前的我很有价值,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想法,与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相呼应。但是需要谨记的一点是:别人嚼过一遍再喂给你的知识肯定容易消化,但是不可依赖于此,否则思想的咬肌一旦退化,就会变得浅薄而不自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