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创作时间:约公元前190年
作品大小:高3.28米
所在位置:德农馆达鲁阶梯
这一讲是要说三宝的最后一件作品了,那便是总给人感觉会随时一飞升天的《胜利女神》雕塑。目前它是被放在德农馆的达鲁(Daru)阶梯上,要知道,它可是卢浮宫里唯一的一件在楼上展出的大型雕塑,由此可见它是有多么特殊。
胜利女神的名字叫Nike,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名称,就是来自于她。而耐克的logo,就那个小小的钩子“√”,代表的就是胜利女神的翅膀。
但卢浮宫的这座胜利女神,大概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可都是没有翅膀的,而且一直和一堆其他雕塑放在一起,丝毫不引人注意。那么,她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呢?
1)《胜利女神》的发现和修复
其实,如果你有机会看见这尊雕塑,一定会觉得她位列卢浮宫三宝,当之无愧。因为她的气场,真的超级强大。女神高2.4米,加上底座,整体就超过了5米。
雄健的翅膀,向身体的侧后方舒展开来。这种展翅欲飞的感觉,真的是气势逼人,体现出了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还有那凯旋的激情。
不过,她可不是一出土就这样的。
这座雕塑的全称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是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Champoiseau)在希腊的萨莫色雷斯岛(Samothrace)上挖神庙的时候,无意中将它挖出来的。
当时,雕塑破损得非常厉害,碎成了近200块的大理石残片,尚帕佐将这些残片统一打包,运回了卢浮宫。
说到这,就不得不称赞一下,卢浮宫那强大的文物修复能力了。19世纪,还没有什么高科技手段,但卢浮宫硬是把这些碎片都拼了起来。拼完以后,发现她是一个2米多高的胜利女神,但没有头,也没有手臂。最遗憾的是,虽然翅膀那部分,有找到相应的大理石残片,但是损坏得太过厉害,完全装不上去。
当时卢浮宫的决定是:不再贸然对这座雕塑做更多的修复了,就保持着女神没头没翅膀的形象,等到以后有新的考古发现再说。
这一等就是12年,事情才有了转机:奥地利的考古学家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其实当时和《胜利女神》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批灰色的大理石残片,尚帕佐并没有留心,奥地利的考古学家这次也是无意中,将它们拼接了起来,发现它是一艘海上战船的船头部分。
就是这个船头,改变了《胜利女神》雕塑的命运,因为有一枚古希腊硬币,它上面的图案,就是胜利女神站在船头,吹着小号,宣告胜利的到来。因此奥地利的考古学家们断定,这个船头,就是卢浮宫这座《胜利女神》的基座,他们甚至还根据硬币的图案,做出了一个女神的模型。
法国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马又派出尚帕佐杀去了萨莫色雷斯岛。不得不说,这个男人真的有两把刷子,因为他又再一次成功地将船头这个底座弄到手,打包运回了卢浮宫。
而此刻,卢浮宫也已经开始意识到,这座《胜利女神》肯定会成为一件无价之宝。他们开始斥巨资修复,首先为女神加上了船头这个底座,随后,按照奥地利人所做的模型,为女神插上了翅膀。但是,卢浮宫始终没有为她添加头和手臂。
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浮宫很高明的地方了。他们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翅膀是一定要加的,这是胜利女神的标志嘛,而且插上翅膀的女神,那种迎风飘扬的感觉一下子就冒出来了。但卢浮宫它之所以选择不去添加头和手臂,或许是吸取了维纳斯的修复经验,他们不想画蛇添足。
《胜利女神》修复完之后,算上底座和翅膀,整个雕塑的高度一下子就超过了5米,卢浮宫的底层是没什么房间,可以容得下它了。
在1884年的时候,《胜利女神》被搬到了现在的达鲁阶梯上。这座阶梯是以拿破仑手下的名将达鲁将军来命名的,由一连串很高的圆拱连接而成,非常的气派。而《胜利女神》就被放在阶梯最中心的位子上,特别地抢眼。
但这座雕塑的故事讲到这里,其实还没有结束。在1950年的时候,美国的考古学家又在萨莫色雷斯岛上挖出了女神的右手,而且发现右手的姿势,并不像硬币上的图案那样,握着一个小号,她的手上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做一个宣告胜利的姿势而已。
不得不说,这再次验证了,当初卢浮宫选择不去添加女神的手臂,是多么的明智!而这个挖出来的右手,现在也在卢浮宫,就被放在《胜利女神》的旁边。
2)古希腊雕塑的代表细节:衣纹
好,讲到这里,你应该差不多能明白《胜利女神》是怎样慢慢呈现出今天这个模样的。我现在就带你来再仔细地看下这件作品。
《胜利女神》大概是公元前190年被创作出来的,和断臂维纳斯一样,都是属于希腊化时期的作品。
上一节课我就讲到过,希腊化时期的作品,会更多地追求动感。像《断臂的维纳斯》,它的动感,就是体现在螺旋形的结构,以及它那马上要掉下来的裙子上。
那么《胜利女神》的动感,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其实是通过女神身上的衣服皱褶来呈现的。
雕塑家刻画的是女神刚刚从天上飞下来,降落在船头的那一刻。她下半身裙子的皱褶,能明显让你感觉到海风的存在。
想象一下:如果有大风,正迎面向你吹来,那么被吹起来的裙子,肯定会在你身后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你的腿或多或少,都会露出一部分来。所有这些细节,雕塑家都呈现出来了,而且刻画得非常写实。
而女神上半身的衣服,能让你感受到的,就是海浪了。因为衣服都被浪打湿掉了,而且风一直在吹,女神就等于穿着透视装出镜了,因此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见她身体的构造。即便是肚脐眼,这种细小的部位,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像《胜利女神》这种超级写实的刻画手法,又营造了怎样的效果呢?是精确?还是逼真?
其实两者都有,但你也明白,如果仅仅是写实,那可不算是艺术。著名的美国艺术史学家詹森,对这座《胜利女神》,曾提出过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这座雕塑,最厉害的一点,那就是它能充分调用人的想象力。
雕塑家围绕着女神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风、船、海浪,这些东西你根本就看不见,但由于女神的造型太过生动和逼真,以至于你看到她的时候,看见的不只她是一个人,还有她周围的环境。那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甚至还充满着凯旋的气氛。这才是《胜利女神》最了不起的地方。
另外在这里,我再给你个小提示:对纺织品的雕刻,可以说是雕塑中一种非常炫技的手法。无论是衣服的褶皱,还是垫子的凸出或者凹陷等等,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头,去表现纺织物的那种柔软,这种质感的鲜明对比,总会令观众感到惊艳。
举个例子,后来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家们,也擅长用这种精美的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科拉迪尼了,他最擅长的是刻画披着面纱的人物。因为纱巾的质地很薄,就像胜利女神那沾了水的衣服一样,可以用来非常清楚地展现人体结构。
卢浮宫里就有一座科拉迪尼的雕塑,叫《蒙着面纱的女人》。这件雕塑,面纱被雕刻得非常逼真,让你能看清人体的各个细节,也包括肚脐眼。
更厉害的是,科拉迪尼还将面纱的那种透明感也呈现了出来,人的脸在纱巾的后面若隐若现,总会让你有种冲动,想要撩开她的面纱去看一下。你以后再看类似雕塑的时候,也可以关注一下这些细节。
蒙着面纱的女人(Femme voile)
高1.38米
安东尼奥·科拉迪尼(Antonio Corradini)1688-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