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一、群体的性质

在《乌合之众》的原文中,作者认为:“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因此可以对群体做一个大致理解,即无论是否具有共同需求,只要一群人发生了聚集现象,即可将其称为群体。

二、群体的特征

一是个性的消失,二是感情的强化。

三、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

第一,冲动与多变。当面临问题时,群体通常不会做预先的策划安排,危机出现时往往会情绪压倒理性、盲目冲动代替思考,正被“无名氏”的群体所裹挟。

第二,易受暗示和轻信。勒庞指出,群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暗示、情感传染等加快了无意识个性的显现,人们立即将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为成自身行为趋向。

第三,情绪的夸张与单纯。勒庞认为,虽然群体中的个体表达出来的感情各有不同,但普遍极为简单而妄诞。例如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民众普遍将整个穆斯林群体置于口诛笔伐的境地,而忽视了大部分穆斯林都是善良的,欧洲的穆斯林与基督教徒相安无事的生活了很多年,而大多数民众处于群体感情的狂暴中,对自己的言行并未有足够的责任感,更加激化了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第四,偏执与专横。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心理学范畴又被称为匿名状态,个体借助“数量即正义”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条主义、摒弃责任、顽固偏执的心理。


于19年6月爆发的香港动乱,从这一事件中可以很大程度看出《乌合之众》中所提到的群体的特征。“德国之声”记者蒂姆·塞巴斯蒂安采访香港大专学界国际代表(HKIAD)发言人邵岚时问到,当下的香港行动是由谁领导的,是否有计划时,香港发言人非常含糊其辞地回答,当下所有的行动都是群众自发的,没有人领导也没有计划。而香港于那段时期产生的暴力行动,世界都有目共睹,而在其中的不少人,甚至并不知道参与暴动的原因,也不知道最后他们会得到什么,因为处在群体中,被群体情绪所感染,接踵而来的就是失去了个人判断能力,失去了个性理智,进而产生冲动行为。

近期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同样如此。如今人们身处于互联网时代,每天铺天盖地的消息来自于各类媒体。官方媒体在发送,微信公众号也同样,微博上更不必说,就连久违的三大运营商的短信也在每天上午如约而至。接触到各类信息的人每天都处于恐慌与紧绷的状态下,听说双黄连素具有抑制作用,双黄连素就空了。短信每天都在辟谣,各大媒体发布的消息“一天一个样”。在恐慌中的群众们失去了判断能力,而“恐慌”这一情绪却在不断地发酵。身边的长辈、老人在一天又一天的隔离里轻信谣言,开始每天晚饭的时候重复又重复“情况真的很可怕”。网络情绪似乎通过一根长长的网线,走进了千家万户。

勒庞在书中明确提出,群体降智行为有一极大的原因,即群体中的个人不承担责任,因此对个人行为失去约束,从而利用激进渠道发泄自己的强烈情感。

近年来此类事件层出不穷,最突出的体现在追星行为上表现极为明显。作为粉丝群体中的一份子,在涉及到自己的偶像形象管理方面的问题,追星一族通常表现出极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无法动摇的坚定立场,“保护偶像的外在条件”这一情感在粉丝群体中不断放大。而一个明星的粉丝群体相当庞大,个人在其中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砾般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对此负任何责任,因此,粉丝群体通常呈现出激进、团结、战斗力高的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