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国宝之一,散氏盘的故事

散氏盘又称夨(c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晚清四大国宝。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说法,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散氏盘」又是什么来历呢?

陕西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都邑所在地,西周的280多年又是人类青铜文化鼎盛辉煌时期。自汉朝以来,宝鸡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多达数万件,宝鸡因此以「青铜器之乡」享誉世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都是清朝出土于宝鸡的西周青铜瑰宝。

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古玩界传说阮元曾收藏过,并仿铸出两件复制品。民国十三年(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鉴定。

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但嘉庆帝不像乾隆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一直久藏禁中。

散氏盘被遗忘在了角落,六朝皇帝谁也没去赏玩,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之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的消息。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但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经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1949年,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散氏盘随之运抵,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呈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内底铸有铭文,记述的是夨(c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首句「用夨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田邑,造成散国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四大国宝之一,散氏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