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之行

塔尔寺之行

初入塔尔寺,我看见阳光打在富丽的塔尖上,暖暖的,一片明媚向上的景象。缕缕香烟在塔的顶端缓缓萦绕,有一种佛的清香。曾以为青海这样贫困落后的大省,人们的生活肯定很是艰难困苦。后来发现我错了。

僧侣们面带笑容,在路的一边畅谈。他们掠过鳞次栉比的转经筒,眼神中满是平静与从容。身著一袭僧服,他们在大理石的路面上旁若无人地走着紧密的步子。在护法神殿,他们聚精会神,吟诵着佛经。他们庄重严肃,唱念为众生祈福的祝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中有一份淡雅宁静的诗意。他们的人生皆是这种诗意。


这次旅途,我们偶遇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小伙。高高瘦瘦的身形,他衣服上还有海贼王的图案,待人热情友善,倒不像那种皮肤黝黑的少数民族的小伙。他毛遂自荐,希望当我们的导游。我们跟着他,对塔尔寺有了更深的理解。

据他介绍,他自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藏族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塔尔寺向游客讲解了四年。他侃侃而谈,对塔尔寺的大金瓦殿等恢宏建筑的历史和众多佛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跟不上他的语速,感觉他对塔尔寺的历史了解颇为丰厚。

塔尔寺建造于1577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这座古寺的主题围绕一位大师展开。这位大师在这片圣地出生和长大。有的游客不远千里驱车而来,就是为了拜访这位大师的诞生地。圣人宗喀巴大师是世界第二佛陀,中国第一佛陀(想想世界第一佛陀是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西游记里把孙悟空制服在一只手掌的佛,我就觉得他一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巨擘级人物),开创了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大的门派,这可见他的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力。

我真的觉得塔尔寺是一个神话的地方。这个寺院金碧辉煌,大部分建筑每年都会重新装饰一遍。塔尔寺的唐卡可谓人类古文化的瑰宝。它拥有的一幅立体唐卡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平面唐卡的手艺近乎失传,我不敢相信眼前的唐卡是中国乃至世界硕果仅存的工艺品。藏族的晒佛节晒的就是巨幅唐卡还有佛像。有一种作物生长在青海的高原。这种作物经加工成为一种建筑材料。它有防寒,防潮和防腐蚀的作用,能很好地保护佛教的经书。

一进门你就能看见八座如来宝塔。其实我啥也不懂,以为这八座宝塔长得一模一样,只是装饰作用。但细看,不是。据这位藏族小伙说,这些塔由塔座和塔身构成。这八座宝塔象征如来佛祖从出生到成佛的八大功德。每段功德都有一段为人称道的故事。这样重量级的宝塔每年都会在外表重新翻修一遍。

有一个小知识我觉得还蛮颠覆我以前的认识的,就是他告诉我们塔和寺是不同的概念,塔尔寺是先有塔,再有寺。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寺院是修行者念经修行的地方,这和塔有什么关联吗。后来在塔尔寺最中心的一座殿堂,我有点懂了。

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宗喀巴大师和他母亲的一段奇事。母亲思念在外求经的儿子,儿子想念远在家乡的母亲。儿子捎来信书。母亲遵从儿子的意愿亲手建造了一座石塔。菩提树从塔内向外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在宝塔的外围建了殿堂,从此,香火不断。时过境迁,人们在不断地修缮和保护宝塔。“世间万物皆有情”。宗喀巴大师与母亲的感情化作根与根相连的菩提树。这样灵气涵养的源头在华丽的宝殿下得以永存。宗喀巴大师与母亲的故事我觉得很神奇。

除此之外,我从藏族小伙的口中知道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就是布达拉宫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生来注定是佛,他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他冲破命运的枷锁,流落街头,不为情爱所困。这样浪漫的诗人在修行之路和寻爱之旅上不断徘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情欲是人生来就有的。他选择担当使命,也选择热爱生活。

人们守护大师的出生地,供奉大师思想萌芽的地方。藏传佛教的弟子整理收集大师的智慧产物。信徒们用坚贞不渝的信念表达对佛的敬仰和膜拜。

我惊叹于信徒们虔诚的修行。苦行僧放下贪念和欲望,探求生命的本质,追求淡泊无欲的生活。城市的人们享受舌尖的味蕾,纵情贪图生活的乐趣。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人不贪,不嗔,不痴。但如果每个人能坚守准则,不肆意妄为,我们终能抵达向善,向美,向好的彼岸。有时,放下执念,不嫉妒,不怨恨,每个人都能越来越美丽。

去青海湖 去茶卡盐湖

水天一色,云与山与湖与水,浑然一体。牧民随意栖居于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牧民一前一后,就让牛羊乖乖地听从他们的指挥。山坡陡峭,牛羊不畏险阻,爬上山顶,一览山底的风景。


辽阔的草原上我看见恋人相互依偎的背影。在一个微风吹过的晴天,我嗅到爱情的甜蜜。

烈风打击着皮肤,湖面波光粼粼。咸水湖有大量的盐分,过饱和水随时都有可能析出盐分。盐粒附着在石头上,泛着光,格外刺眼。


车子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风在耳边呼啸。牧民轻快地骑着骏马,满脸惬意。久居江南的我无比羡慕他们傲游在草原上的畅快。


步入青海,我得以目睹草原的广袤无垠;走进青海,我能够一窺湖海的壮阔豪迈;深入青海,我有幸感受当地民风的淳朴。

山河的壮美总是引起文人的无限遐思。“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范仲淹观巴陵胜状后雄伟的描述;明代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出了天地的寥廓和山川的敬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苏轼在徜徉江水之间发出的对生命自然的领悟与赎救。

古人的娱乐生活离不开山水。侠客肝胆义肠,游走江湖,离不开山水来寄托情思。迁客骚人柔骨断肠,颠沛外乡,离不开山水来赋予乡愁。

山河不言,让人心旷神怡;红颜醉人,终有一别离。人与自然,永远难舍难分。向自然表达一份敬意吧,自然无愧于我们,我们不应与自然反目成仇。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