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雾在哪里》教学片段为例

从教十四年,语文教学先研究教材,再研究教法,接着授课,最后反思,这一套流程已经成为我的教学习惯。但是这段时间,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却被颠覆了。我研究过教学方法,研究过学生学法,研究过考试方法,却从未考虑过学生是否真正能理解我讲的内容。成绩低的学生,大概率是因为无法理解老师的教学设计而成绩差,那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是否真的能理解学过的知识呢?我的教学设计,学生理解么?我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哪些材料能够证明我让他们理解了?我迫切地希望找到答案。书读过半,却仍然迷惑,我使用《雾在哪里》一课进行测试,希望能在一段实践片段中寻找答案。

一、解析教材,寻找目标

《雾在哪里》是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作者把雾想象成一个调皮的孩子,讲了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来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雾这一自然现象。《语文教学参考》中给出的教学重点是:“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照样子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课后有3个题,分别是:1、发挥想象,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2、借助句式,想象雾藏起来以后的景色。3、发挥想象,说说雾的样子。我重点使用课后第2题,测试是否能够让学生对于想象有一定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对于童话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想象”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逆向设计,寻找证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是:1确定预期的结果。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确定预期的结果。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和《语文教学参考》中的教学目标,我希望使用课后第2题,让学生想象一下有雾的世界是怎样的,并且借助句式表达出来。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追求理解的设计》中说到:“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2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形成的过程中,估计难以明确具体的概念。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知识从课本迁移到课外,这就算是理解。如果学生能够把雾的形象,从淘气的孩子迁移到其他形象,就可以算的上理解。

(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1、支架1:翻看课本,找出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2、支架2:练习句式,说出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3、支架3:拓展延伸,使用句式,想象一下,淘气的雾还把什么藏起来了。

三、课堂实录,检查效果

(一)支架: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师: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请各位同学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雾把什么隐藏起来了。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到具体的句子,并且圈画出来,现在请开始。

生:雾把大海藏起来。

生:雾把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

生:雾把海岸藏起来。

生:雾把城市藏起来。

师:大家读书非常认真,回答积极并且准确,真棒!

(二)支架2:训练句式,尝试表达

师:雾把大海藏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大家能够在前面回答的基础上,使用“无论、、、,还是、、、,都、、、、”把句子说完整么?请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来说一下。

生:雾把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师:讲得真好,你能说说自己的方法么?

生:课本上有,改改就行。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谁还能来说说?

生:雾把城市藏起来。无论是房屋、街道,还是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

(三)支架3: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说得真好,老师说一个。雾把教室藏起来。无论是宋老师,还是同学们,都看不见了。

生:哈哈大笑。

师:大家想象一下,谁能再来一个?

生:雾把工厂藏起来。无论是叉车,还是工人,都看不见了。

师:感觉你口中的“雾”,像是一个小偷,连工厂都藏起来了。可以这样说:雾,像是一个小偷,把工厂藏起来。无论是叉车,还是工人,都看不见了。

生:雾把公园藏起来。无论是行人,还是器材,都看不见了。

师:你口中的“雾”,像一个捉迷藏的男孩,把公园都藏起来了。

生:我知道了。雾像一个捉迷藏的男孩,把公园藏起来。无论是行人,还是器材,都看不见了。

师:你把雾想象成了捉迷藏的男孩,看来你平时喜欢玩游戏。

生:雾像一个魔法师,把动物园藏起来。无论是小动物,还是游客们,都看不见了。

师:你的“雾”把动物园藏起来了,你一定很喜欢小动物。

生:雾像一个少年,把草原藏起来。无论是小草,还是牛羊,都看不见了。

师:如果雾是一个放羊的少年,找不到牛羊,回家要挨打了。

生:雾像一个小女孩,把沙滩藏起来。无论是贝壳,还是沙子,都看不见了。

师:大家是一群可爱的天使,无论是想象,还是使用句式表达,都很优秀。老师为你们点赞。

四、课堂思考,再读逆向

(一)整体概念,思路换乱。今天是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后,进行的第一次课堂测试。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我不清楚这“大概念”是否可以理解为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最近的“大单元备课”非常流行,我从单元主题中,寻找概念,这能说的过去么?我的逆向思维,是从课后题开始的。这样的逆向思维,是否会显得比较低级?我对于教学支架的搭建,是否合适?这些事情,都有待具体测试,都需要查找资料进行佐证。在初中教学的时候,为了追求成绩,我一直从试题中寻找教学目标,这种手段虽然荒唐,但是格外出成绩。这是不是也可以算的上是一种逆向思维?

(二)佐证理解,寻找方法。回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片段中来,我的目标是培养2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把思维从“淘气的孩子”,迁移到“魔法师”“少年”“女孩”这算是让他们想象了么?学生的思维,从“被雾包围的城市”迁移到“动物园”“工厂”“草原”“公园”这算是让学生发挥想象了么?我是不是还要设计一个课堂外的教学环节呢?这些证据能证明学生理解么?我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我如何寻找佐证材料呢?

(三)参考模板,借鉴思路。我几度想使用书中的模板,但是因为我重点设计的只是一个教学片段,最终只是使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路,没有使用模板。国外的模板走进国内时,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考虑一下教材和教学方式的差异,统编版本的教材中,设立了明确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分布在教学目标,课后题,泡泡语,学习平台中。课后题,就是在训练单元的语文要素。不知道国外的教材,是否也是使用这种设计思路。感觉从课后题倒推单元语文要素的方法,本身就有逆向思维的感觉,这是不是说教材的编者们,在设计教材的时候,也使用了逆向思维。

我对教育的追求是:“给学生一张通往高等学府的船票,同时给他们培养能够受用一生的素养。”此前,我的理解一直都是,当语文老师让学生出分数,当班主任给学生培养好习惯。我从未思考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甚至从未思考过我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这些年,除去分数,几乎没有人让我寻求证明学生理解的材料,我所理解的迁移,也是答题方法的思路迁移。今天的这所谓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片段,也一直是在教室中的问答里,不知能是否算是让他们理解了。本来期待能够通过这次测试,寻找答案,结果测试之后,处在更多的问题之中。

慢慢来吧,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完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尝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雾在哪里》教学片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