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力第十一课

自爱力第十一课

物质维度——分辨真实的需要和你以为的需要

在这个物质丰沛的时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丰裕便捷的生活,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每天为钱伤透脑筋。究竟我们跟钱该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该怎么面对自己对物质的欲望?

通常我们面对物质有三种常见状态。

一、靠物质来获得认同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隐形贫困人口,追求看起来的光鲜靓丽,勒紧裤腰带买名牌。当拥有名牌时就觉得自己有价值。而卸除这些外在附加的东西,你又是谁?你的自信与价值感是建立在哪里?

日本导演北野武年轻时曾经梦想拥有一辆跑车,当他真的拥有心仪的跑车,自己坐进去驾驶时却发现自己并不享受,而自己其实更喜欢的是看别人开跑车的背影,自己心生羡慕的感觉。于是他让朋友开他的跑车,自己雇了一辆车跟随跑车他坐在里面着看。而当他这样做过一次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不喜欢跑车,他真正想要的是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狂热追求的东西未必是内心真正渴望的,那只是寄托了幼稚的自己的某些幻想而已。得到的那一刻就是幻想泡泡破灭的时刻。

除了获得陌生人的羡慕认可,我们在家庭中可能也如此,觉得只有自己会赚钱才值得被爱。

“变得富有才有价值”的信念让会人完全忽略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还有更重要更长远的情感价值。这会让人不敢相信即使有一天自己不能赚钱了,家人也会爱他接纳他。

拼命赚钱而没有时间精力给到家人的人,也是停不下来的,因为他唯一懂得爱的表达方式,就是用钱来表达。

当一个人把爱和钱紧紧绑定在一起时,无论这个人在还是不在,他的家人都是很孤独的,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爱自己又如何知道去爱身边的人呢?

二、靠物质自我补偿

很多人上班像上坟,总是掰着手指算假期。工作就是巨大的消耗,在工作中各种不开心,压抑,憋屈,却又没力量改变不敢辞职,只能工作结束后靠各种物质刺激犒劳自己。

好烦啊,喝一顿就好。

好难过啊,吃一顿就好。

好心塞啊,买买买就好。

好无聊啊,追追剧,打打游戏就好。

虽然做完这些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甚至很自责,但当面对那些个让人心烦、难受、没意思的感觉时,你仍旧会一次次陷进这些事情中,不断刺激自己的感官又变得越来越麻木。

这其实源自自我心理补偿。

幼年时安全感建立不够好的孩子会有找物品来进行的自我安慰的行为习惯。有些孩子会将这一习惯会慢慢演变成成人世界的补偿性行为。

当你买买买,吃吃吃,追剧时就是自我安慰,补偿的必须品。只有这么做才会安稳放松。

重点来了,你总是需要补,在补偿的究竟是什么呢?

三、靠物质逃避生命的核心主题

过度追求物质满足,是因为在关系里持续体验到挫败感,对别人彻底失望,对自己失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望,所以就否定爱,否定一切非物质的意义。觉得物质比较靠谱,对比可能在交往中会体验到的伤害来说,物质风险更加可控,拼命挣钱也不会有错。

然后把情感中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全部逃离掉,落到感官享受上。

其实这是一种感受力的退化,在感情上太痛苦,索性就让自己迟钝一些,多去关注感官层面的一些享受。

这些感官刺激会让人产生“安全毯效应”,就是让你将从父母,爱人,朋友那里得不到的安全感,满足感,通过食物和买东西来获得。

当我们感到挫败时就用物质来满足自己,可以暂时离开那种压力,获得一时的释放与轻松。但这种方式如果变成一个人处理问题的常规方案,最可怕的不仅仅是浪费钱,发胖,伤身这么简单,而是会让一个人慢慢变得迟钝,粗鄙,智商,情商,灵商全面退化。

当你不停的用物质去填补内心的空洞,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有能力跑赢欲望。

总有一天,你填入的无数的东西,却无力的发现,那个空洞还在。

如何去调整这些不健康的状态,那就是去面对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

任何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当一个新的意识注入到生命里,就会给自己的问题打开一道缝隙,持续去觉察,去做些和你原来下意识的反应不一样的事情,改变就会自然发生。

你还是可以努力赚钱,享受物质与金钱。但同时会学会对物质有更深地觉知,不让物质来掌控你,更不让物质来定义你。

你比你现在所拥有的,以及未来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都更加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爱力第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