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坚韧又娴雅沉稳——《彼得去花市》

这本书插在书架里,只看书脊就非常吸引人!整本书配色很美。日系绘本里,这种画风并不常见,既细致严谨,又轻快大气。

故事情节简明曲折:彼得是家中长子,他家种花、卖花。一次父亲出门忘带零钱盒,彼得自告奋勇去送。不料途中因为助人为乐却不慎丢失了盒子。搭船的杨科夫不兑现承诺帮助划船,反而拿出手风琴开始演奏。彼得心中不满,却仍默默划船。渐渐地,沿岸很多人为了听琴声一路跟随。弃船登岸直奔花市,人群越聚越多,还纷纷为演奏付费。如此这般,杨科夫赔偿了彼得,助他完成第一次“远航”的使命。

文章感觉非常熟悉,很像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篇篇教育文章:独当一面时,遇到困难并设法克服,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啊!可细看之下,《彼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克服困难既靠自己的一路坚持,但更直接是因为杨科夫的拔刀相助。全书最吸引我的是缓缓流淌的坚韧沉稳,不急不躁、随性快活。

我是个急躁的人,对孩子心生不满时,常忍不住吧啦吧啦,不吐不快;可同时,又发自内心向往着刚毅坚韧又娴雅沉稳的样子。这两种力量作用下,我虽本性难移,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近来笑笑会扑扇着两只大眼睛欣喜地感慨:“妈妈,你变了!我爱你!”捧着孩子圆滚滚的脸蛋,我深深感到让自己喜欢的样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真是件美妙事!

阅读绘本也是这美妙的一环。《彼得》的画风与情节浑然一体,表达方式直达人心,打动了我。杨科夫的不疾不徐、胸有成竹,彼得的兢兢业业、善良忍耐,都吸引着我。整本书,让人觉得善良美好、如沐春风,绘画的清秀、音乐的灵动、故事的温度,构成美,点缀生命。 

我们从小接受非常正统的规则教育,凡事多听少言,习惯思考怎样做,却很少关注自己的感受,渐渐麻木迟钝。孩子不同,他们天性自然,聪明灵秀。喜怒哀乐,如四季般分明。这种差异就像语言不通一样,同样导致沟通障碍:大人习惯思考,孩子却是在感受。在亲子共读的岁月里,我也不知不觉爱上了这些美丽的存在。经典绘本,总能拨动我的心弦,让我感动迷醉。这样重拾感受的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也是承认本我、实现自性的过程。所以,绘本不仅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体验,保护其感受力,它还是成年人发现感受之门、迈向圆熟的媒介。既分别作用于二者,又很好地弥合了父母孩子之间的差异,改变那“我都是为你好”和“对不起,我感受不到”的一幕幕。

你可能感兴趣的:(刚毅坚韧又娴雅沉稳——《彼得去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