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行(五)------给与的快乐

在佛塔、公园、车站等一些公共场所,我们都看到有排列整齐,干净、清洁的水罐和水杯,这些都是信众们布施给路人的。

缅甸人信奉的是小乘佛教,是与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汉传佛教(大乘佛教)有差异的。小乘佛教的修道途径是众生自救,人人都可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佛教则主张不仅自度还要兼度他人,认为只要虔诚的信仰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认为自己必须切实修行,而布施就是最日常最普遍的修功德方式。在缅甸,布施渗入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像、佛塔、道路、桥梁,是布施;斋饭,清水,鲜花也是布施。它不讲究物品的贵重与否而是讲究心甘情愿。有一种说法是:“心诚之人,哪怕只施舍榕树仔一样小的东西,却可以得到像榕树一样大的功德,心不诚的人,即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仔一样小的功德。”

布施能积功德,不同的布施有不同的功德。比如:布施斋饭可以长寿,美丽,富裕,拥有力量和智慧;布施鲜花可以面容如花,身体健康,吐气如兰;布施水可以洁净,敏捷,长寿,富足,美丽,聪明,力量,拥有名声和朋友,免遭干渴之苦。所以布施随处可见,佛塔、寺庙,僧尼的斋饭,袈裟,日用品,公共汽车凉棚,休息座椅,公园凉亭都是教徒布施捐建的。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给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就是积了功德的事。所以才有我们前面描述的场景:在自家门口,公园,佛塔,汽车站,都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

每天早上,僧侣都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化缘的,沿途的家家户户都早起准备好饭菜,赤足站在路口等着僧侣来化缘,即使饭菜没有做好,也会拿些水果、饮料布施出去,他们从不把自己吃剩的饭菜或弄脏的饭菜布施给僧侣,认为这样会遭报应。家里有了结婚、出家等重要的喜庆活动,都要请高僧和尚来念经,布施斋饭也是必经的程序。有的人还会带着大量物品到寺院里布施,比如马哈加纳杨僧院的千人僧饭,就有人排队布施,据说早就排到2020年。总之,在这里有布施的日子是日常,没有布施地日子才是异常,而从不布施地人则是异类。

正是因为这种信仰的广泛和虔诚,很多人不管生活有怎样的困难和不幸,他们也愿意倾其所有修建一座佛塔,那样就觉得人生目标达成了,这一生就算圆满了。这些信众们相信有来世,他们认为当前的不幸是前世罪孽造成的,为避免来时受罪,今生就要拼命行善,佛塔是佛教的图腾,而建佛塔就是最有意义的功德,上至国家领导下至百姓,都认为建了佛塔就可将佛教和自己的功德流芳百世。(也有人为了迷信和虚荣,为彰显自己的地位)。不为现世享受,只为了来时辉煌。所以在缅甸才有那麽多散落在各处规模不一、形态各异的佛塔。在古都蒲甘最盛时期,佛塔多达四百万座,比该城的当时人口还多好几倍,历经战乱和时间侵蚀,现在依然还留存有两千多座古佛塔。全缅甸人口不足六千万,却拥有和尚僧侣十多万,大小佛寺两万做,佛塔十万余座,平均三百人就有一座座.这也是缅甸被称为“万塔之国”的原因。

人们说来缅甸除了看佛塔、佛寺之外,最吸引人的应该是这里的人们真诚的微笑,微笑也算是缅甸魅力的一部分,是它重要的名片。想想也很奇怪,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部分脸上却挂着真诚、平和、宁静、善意的笑容,自己生活得并不富裕,却愿意给与别人帮助和方便,我想这大概与宗教信仰得影响分不开。他们用同情怜悯之心获得社会承认,用布施付出获得别人尊重,获得生活的平安和心灵的宁静,这应该就是给予的快乐,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缅甸行(五)------给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