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想了N次!不如试错一次

从我自身体会而言,副业收入刚需,似乎比住房刚需更刚一些,毕竟赚钱是王道啊。

这样的疑问不在少数,“我35的人了,马上迈进职场大坎,没成本投入,怎么开启副业呢,会不会太晚?”

领英有一项关于跳槽的数据,6年前职场人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3年前平均在职时间为22个月。而如今,如果你在一家公司2年了,你算得上老员工。

职场人在跳槽,行业迭代也在变快。公司倒闭速度变快,中关村创业公司平均生命期已经降到了0.62年。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是3年左右。

不论你有没有想利用副业赚钱的想法,相信今天的文章对你都会有启发。

1,现在开始,明确找到你的核心技能

先来明确一下,你理解的副业是什么?

有人认为,就是业余时间跑滴滴,分销微商,代理个产品在朋友圈刷屏,空余时间找份计时收入,赚一笔是一笔,赚不到就另换一份。

但这些,其实只能算是兼职赚钱,是副业初阶版本,也是我们说的间歇性个体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千万别把副业简单的认为,他就是业余时间的收入补贴。

真正的副业,其实是我们在主业之外,追求个人爱好、发挥个人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它不一定是短期内赚到一定数量的钱,但它需要有长期发展的潜力,甚至,这个副业可以作为你长久的事业,让你实现职业自由。

如果仅仅因为没有钱,副业开创不起来。那么很可能,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技能。

很多时候,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的兴趣、爱好,专业技能,可以作为副业,为你赚钱。

比如,很多人业余时间,都有看片和追剧的爱好。

有位叫冯露的姑娘也特别爱追剧。不光追剧,冯露记性好,看过的电视剧,剧情都能复述,不光记性好,冯露眼也尖,一部《武林外传》看完,她能发现十六处穿帮镜头。

起初,抱着娱乐心态,她把这些穿帮镜头全部截图下来,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些穿帮引起了网友的不断跟帖和热议。

在与网友的不断分享过程中,冯露意外接到当地娱乐晚报的电话,他们让冯露每周提供当下热门剧集的穿帮图片,每张100元。

看剧“找茬”玩截图,竟然还可以赚钱。冯露喜出望外,从此扎入各大视频网站寻找穿帮镜头。

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业务量逐渐扩大,冯露开始组建“纠错团队”。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纠错工作室”。

没多久,百度市场部经理找来了,说有部国产电影刚刚杀青,电影导演想找人给自己这部电影挑挑刺,避免正式公映时出现差错。

就这样,冯露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从电视剧延伸至电影。有上百位名导演及大批影视工作室与冯露签约,聘请她为自己的新作把关。

从自己看片玩挑刺儿,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纠错副业上来,冯露结合自己的兴趣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开启副业的道路,每月轻松达到至少五位数以上的收入。

你可能要问了,我要是没有像陈露一样的火眼金睛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要深信一件事,只要你能胜任一份工作,胜出一场面试,你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份专业技能,延伸开拓副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技能经验型副业,它是更适应互联网发展下的副业版本。

有人会想:我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啊,比我高的高手有啊。

这里说明一下,技能经验型副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信息差。

信息差这个模式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别人(提前)掌握了一些,你想知道,但是暂时还不知道的信息。如果你也想知道,你需要为此付费。

比如,会计师,律师,医生,教师,私教,育儿师,艺术家,设计师,美食家等等。别人愿意花钱购买,是你的相对经验

为什么说是相对经验?

放眼看去,世界上大部分领域都有人做了,而且做到专家的大有人在。如果你对标头部的话,你是很难追赶上开启副业的“好时机”的。因为强手一直都在。

所以你要客观的看待这一点,你根本不需要等到成为行业、领域里的高手专家,只要你的专业比周围多数普通人强,它就是一种专业。

再或者,你只要超过你周围30人,50人,你就可以动手副业了。一切在做中,变得更专业更强。

找到了自己的技能点,怎么开始启动呢?

2,用最小成本打造个人产品

技能或经验本身,并不能让别人看到你。或者说,不能直接拿出来交易,产生购买行为。

你说你擅长一样事情,总要拿“什么”来说话。要赚钱,必须有可以交付的“产品”。

这就像,私教通过“精品课”来让你提高,律师通过“解决方案”来帮你解决问题,美厨专家通过“菜品”让你享受美食,书法画家通过“书画”来让你体验艺术。

精品课、解决方案、菜品、书画,这些有形,无形的物品就是你的“个人产品”。提到打造产,大家的对待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迫不及待的开始。马上投入资金、设备、花大量时间,力图搞出个“自己满意”的产品来。

另一种是思前想后难开始。反复在琢磨中,自己的想法到底客户会不会掏钱?但其实很多时候,客户也不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过渡思考,就会犹豫造成拖延;盲目上马又会大概率失败。那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动手制造“个人产品”?

这个问题在《精益创业》中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可以借鉴。那就是MVP法则。

什么是MVP法则,怎样利用它快速创造出“个人产品”?

大多数想自己搞事业的人,一般想法是,我先开发出个“理想中的产品”,然后再拿出来,看看顾客对产品什么反应。这种方式其实是需要冒巨大风险。如果你最终发现,我们的产品没人要,那么之前,所有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消耗都会成为沉没陈本。

MVP法则简单说,就是很多公司的产品开发团队会通过提供一个最小化产品,来获取用户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达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比如,

你可以先开发一个2小时的精品课课程;

你可以打包3个案例,组成一个“某某方面法律纠纷解决方案”;

你可以制作几款精品快手菜;

你可以写出几份自己擅长的书画代表作。

你不需要做一个大而全、近乎完美的产品系列(耗时耗资金)。再去把它推向市场,给你的目标消费者。

对于打造个人产品而言,这个“最小化产品”可以让你减少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和成本的风险。最大限度拦截风险,加速我们测试市场,验证想法,得到反馈。

具体怎么做?有三个阶段你可以借鉴。

第一阶段,梳理自己副业方面的技能,根据自己当前阶段,当前能力范围,做出最小化产品,或者你的服务流程。

不需要等待“最完美”凑齐“全系列”,在这个开始阶段你应该聚焦推出最小化可行产品,最能代表你业务的核心产品(服务)就可以。

用作品说话,用质量说话,用服务说话。最小化产品阶段,如果能够轻启动,后面就会简单得多。

第二阶段,找到第一批目标客户,通过展示你的个人产品,让大家知道你目前可以提供这个技能相关的产品(服务)。并尽可能通过较低价格成交,获得用户体验和评价。

这里的第一批客户,可以你信任的人,亲友团,朋友圈子,或者熟人介绍。他们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你能够获得真实的反馈。

这一步其实是你的试错阶段。所谓试错,就是用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测试市场,看用户反应,验证你的想法。

试错阶段要掌握的两个原则,快速和便宜。快速是试错要快,便宜是试错成本要低。

第三阶段,试错后持续复盘。

试错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复盘。你需要依据对用户跟踪的信息反馈,对你试错阶段做出各项分析。总结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是要进行改进,还是继续加强;或者升级迭代产品。

然后,这三个阶段再次循环。

直接面对一项大工程时,人往往会畏难,退缩或者拖延。然而如果我们放弃从一开始,追求完美,追求一步到位的效果时,事情推进就会容易许多。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做一件事情,而是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方法。

3,变现产品之前,提前“卖”自己

利用互联网启动副业(微创业),能让你“冒尖”的是你的专业经验技能;能让你被看到的是你的“个人产品”;能让别人反复购买你产品的,一定是你的“个人温度”。

这里的个人温度,其实是我们所说的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并非真的让你立刻去注册个人商标,当然若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你需要通过注册个人品牌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初期阶段,你其实更需要给自己一个标签定位,让你的产品(服务)与你本人,通过“标签”组合在一起。

所谓标签,就是让别人记住你的关键词。你需要让大家一看到这个关键词,就联想到你(你的产品和服务)。

怎样给自己贴上标签,赋能个人产品?你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给自己选一个好标签

想通过个人产品,打造个人品牌,大家一定要注意,尽量把自己的名字(或网名)与自身技能定位组合起来,比如“李永乐数学”,“猫妈益智文具”,形成一个容易记忆、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特标签。

大部分人在选择网名时都比较随意,缺乏卡位标签的意识,甚至根本不提及关键词。从传播角度来讲,除非你是名人,大V,否则很难让人记住你的特长。

2.在同一个标签下做积累

所有的标签都带有自我定位性质,一旦选择后,你必须专注在这个标签之下做积累。

如果,你上半年做理财经纪人,下半年做了房产营销,明年又开始做实业。这样很难在你身上形成标签。周围人基本不会记住,你究竟在做什么。

因此,在你专业技能还没有形成足够势能之前,不要轻易更换标签。持续做积累,直到大家能记住你,开始把你和你的个人产品(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时你就是一个拥有标签的人。

3.利用互联网传播个人标签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潜在客户,知道你,记住你,受到你的影响,成为你的用户,甚至忠粉。

今天的消费者更喜欢看到活生生、接地气儿,有温度的人,喜欢自己信任的人推荐好的商品给自己;喜欢从自己有好感的人手里买东西(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放大器。在放大个人和个人产品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流量。而流量会不会在你这里沉淀,这就需要更多人通过你的个人标签记住你。

网上有句话很在理:混的不好,是因为知道你的人太少。

写在最后

回到文章开头那条留言:我35+,是否迈进职场大坎,现在开始做副业,会不会太晚?

如果你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开始”,就真的会太晚。

身处一个上升的时代和市场中,抓住大势,跃迁自我。当你不去左思右想,而是果断起步,这才是你当下最大的红利。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出一批职场爆文,30+是不是跳槽危机,35+是不是职场危机,40+会不会人生危机?50+会不会被退休危机?

职场至人生,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年纪,而是你没有行动,没拿到结果,堆积的焦虑。

如果你一直走在,探索自我可能性的路上,你更可能看到,人生不同阶段的机遇。

这背后要求,你必然要成为学习成长型的人、成为有结果的人,做持续输入输出,不断升级自己认知系统的人。

End.

(让我们彼此看见。谢谢你的阅读和关注,更谢谢你的赞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变现:想了N次!不如试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