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比邻而居

人间烟火:比邻而居
导读:很久以前,读王安忆的知青题材、伤痕文学或反思类小说《流逝》(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表于《当代》),女作家深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另一种艺术的震撼,都市生活的表象与内在本质形成的巨大反差与张力,让我领悟到另一种独特的风情与风景;后来再读《小鲍庄》等作品,作家凭借女性细腻的观察、敏锐的感受和出色的语言才华,征服了许多热爱当代文学的读者;再后来读她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恨歌》,塑造了一位上海美丽女性经历的百年风雨沧桑,见证时代变迁中大都市的市井人物命运变化。如果我弱弱地问一句:有谁读过茹志娟的《百合花》?不知有几位能迅速回应。四十年前,我读专业课时,研读过这篇获奖小说。在硝烟炮火中一位面带稚气与羞涩的年轻战士与一位姑娘之间淳朴而美好的微妙感情,让人感受到铁血柔情与人性之美。多年以后,再读她女儿王安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小说,你会在这其中发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剪影。前不久,读她的小小说《木匠》,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海派文学特色。最近,又读到她的另一篇散文《比邻而居》,仿佛故友重逢,除了欣赏作者细腻敏锐的感知与洗炼的语言之外,更喜欢其中的人间烟火味道。是的,人间烟火,我以此为题,与诸位简友一起分享阅读这篇美文。——安居士/海滨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人间烟火:比邻而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烟火:比邻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