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们的愚昧

一、信息的本质

我们会在生活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为了能够有效的处理掉这些事情,我们大脑通常会把现有事情的情况结合起来之后想办法。

这看起来没毛病,这不就是我们大家解决事情的常态嘛。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对现有事情的情况进行胡乱加工,从而导致大脑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一家非营利性的“聪明宠物慈善机构”和以营利性的宠物产品零售商“聪明宠物公司”存在密切的联系。聪明宠物慈善机构接收到的募捐额度是很大的,它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在聪明宠物公司的结账处,当你结账的间隙,收银台的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弹窗,上面有个简单的问题:

“为无家可归的宠物捐款?”

为便于客户捐款,屏幕上建议了几个捐款金额,同时,还有一个大大的“NO THANKS”(不,谢谢)的按钮,这个按钮做得这么大显然是为了让周围的人围观你的决定啊,而此时很多客户在被“引导”之下,不得不选择一个小金额进行捐助,还可能会自我安慰:嗯,我就是要给它们捐款,这很符合我“有爱心”的形象。人们的自我安慰是很自然而然的,因为人都不想承认自己在被威逼之下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因此哪怕感觉到被引导,当真的做了之后,也会说服自己不能承认,且真诚地相信自己是自愿的。

如果将“为无家可归的宠物捐款”改成“为动物收容所捐款”,那么人们掏钱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很显然,概率要低于前者。“无家可归的宠物”显然比“动物收容所”要形象生动,更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但这两种措辞描述的行为本质上都是捐款,为啥使用前者,人们的掏钱概率会高呢?为啥不同的措辞能够影响我们的决策?

答案就是我们缺乏看本质的能力。我想再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①上大学之前,有的父母会强迫你选择某个专业,你要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就给讲“我们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到底是为了谁好,我们心里清楚。②我朋友告诉我他想和他的女朋友一起认知成长,他俩认知层次不同,他就给女朋友讲一些认知上的事情,以及在书中看到的知识或者例子,并且让女朋友去看书学习。

第二个例子,看起来是好事,一起认知迭代,一起成长嘛。但是我这里想强调一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发生的,人做这些事情之前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第一个例子,不用说,大家肯定明白。父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情。第二个例子:朋友想法是不错,价值观的趋同是生活和谐的开始,向女朋友倾述认知的事情,让女朋友看书学习,我认为这个很自私。为啥自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朋友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但是人家不感兴趣,你非让人家去听去做,这就是耍流氓了。他俩认知层次不同,没人愿意听自己不认同的东西。我们不能违背别人的意愿,去强迫别人做某些事情。

两个例子虽然描述的事情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底层逻辑。比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发生的,人做这些事情之前考虑的肯定是自己。为的就是防止自己掉人家挖的坑里面。

二、自己下套

虽然我们不能掉进别人的坑里,但是我们自己要用挖坑的能力,去引导人们去做我们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

来看看下面的措辞:

开采石油——探索能源

减税——税收优惠

遗产税——死亡税

提升军力部署——增兵

全民所有——被政府征收

无家可归的人——流浪汉

意思都一样,可是在人们心中,意思还真不一样。

这个例子非常有意思:小布什曾经提过一项法案,叫《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多么好的措辞,谁会反对呢?谁会站起来说,我要让某个孩子落后?于是大家几乎都没有对里面的内容看得过于仔细就直接通过了,但其实这个标题能对应的事情可太多了,咱们要给小学生加负也能用这个标题是吧,但你用“加负”这个词试试?

我们还可以利用损失厌恶框架进行影响人们的行为,孩子不想学习,你不能给他说学习好会咋样咋样,你给他说学习不好你这个月的零花钱就没了,影响到他的最直接的利益,让他肉痛,刺激刺激他。

另外引导人们行为的方法便是:顺着人性出发,间接实现逆人性。

举两个例子:①你想让孩子能够自发的去看书,你不能说“娃啊,你就知道玩,你咋不知道看书呢”,而是直接把书柜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并且孩子能拿到书。这其中顺的人性就是:拿书的成本非常低,使孩子自发看书的概率增加。逆人性肯定就是指看书这件事情了。②以前公厕的管理员们经常会因为清理小便器周围的“水花”而烦恼,后来有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在便器内侧刻了很多苍蝇的图案,结果人们在如厕时都不由自主地去瞄准苍蝇,玩得很开心(顺人性),那些原本用苦口婆心的劝说(逆人性)都难以管理的行为一下子就少了80%以上。

多学习底层逻辑,熟练运用损失厌恶框架,有效结合顺人性和逆人性,引导别人就是很轻松的事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人们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