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山水居士(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820627881/
朋友们来三亚已经一个多月了,除了一个和妻子吵架不得不回北京外,剩下三人基本上会留下过冬了。由于旁边多了不少世俗的信息与交互,结合之前我所观察与总结的一些规律,稍作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获益:
1、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捆绑表面上看是志同道合或情感或责任,但底色还是利益:
当人与人之间有了紧密的利益捆绑时,关系就会紧密,反之则会渐行渐远,越缺乏替代性的利益关系通常捆绑地越紧密。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前者为后者输送利益与扶养、指望的是对方尽孝陪伴并未自己送终,后者需要前者的奋斗来为自己输送更多利益满足更多的欲望与追求,往往父母给予的利益越多(包括遗留的可观财产)、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就越顺从越敬畏;对于那些父母很难给予子女帮助或拖累子女的家庭,往往子女在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后会对父母有更多的支配权与“教育权”;如果双方都无法为彼此输送利益那就只能依靠单薄的精神情感或情绪价值来维系,一旦出现矛盾与误解也会渐行渐远、甚至彼此埋怨憎恶。对于没有血缘捆绑的夫妻关系而言,在完成繁衍工作后会呈现出一种协作式的利益关系,双方都在内心深处衡量着对方的价值,每次发生冲突也是靠权衡利益价值与情绪价值来决定是否退让或是否延续婚姻关系,这里说的利益也包括孩子与家族之间等社会隐性利益权衡。而每一次妥协与退让都会为未来的矛盾与冲突留下伏笔(情侣关系一般在利益上没有深度绑定因此感性决择依然占据大部分)。对于即没有血缘又没有法律道德约束的朋友关系对利益与情绪价值的诉求则更胜前两者,如果没有深度的利益捆绑与情绪价值依赖,当家庭与事业对个体精力与时间消耗过多时,朋友之间就会渐行渐远。而我和朋友之间也遵从这个规律,除了利益捆绑外,会在我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慰籍与娱乐陪伴,当他们修复好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需要回归他们的社会角色中时,我们会进入“相忘江湖”的状态中、彼此互不打扰,直到他们下次疲累地回到三亚修养。
2、由于人是趋利避害的,因此经济利益是每个人所关注的重点,从这个纬度去分析人的财富或社会认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完成财富积累前和完成财富积累后。当人没钱的时候TA对财富的认知更多是一种幻想——想像拥有钱的样子与能实现的欲望以及诸多对财富的困惑与烦恼的猜想,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个体所展示出来的行为却并不具备经济性,例如缺乏理性的消费、缺乏自律的高产出实践、被收割的盲目投资、缺乏职场上升手段的低效工作产出、更倾向于用感性的认知与概念来为自己的言行与认识做判断等等,而大部分人会陷入这个死循环当中很难走出这个阶段。一旦进入了完成财富积累的阶段(暴发户除外),就说明了个体已经捕捉到了财富获取的实操手段与路径,这时TA再看待人、社会、情感和金钱时会以全然不同的角度,这里没有了幻想剩下的就是利益以及付出所能交换回的价值,拥有财富越多的人越能看到更远以及更深层次的回报(不只是钱的回报),即使是情感和交友也会注重“投资回报比”,很多关系变成了一个程序化的账本,当然也有失控的时候,下面第五条会谈到。
3、各类关系中的人性陷阱处处皆是:无论是至亲、男女还是朋友之间,人性陷阱藏匿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中、一个眼神中、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中、一个事件的反应中、甚至是在给予对方帮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识别,一个不留神就会让对方记恨在心,这些往往为后面的剧烈冲突做了铺垫。我在和朋友们相处时会用一套似拙似朴的方式来躲避这些人性陷阱,即不会参与他们的争执中也会谨言慎行多干少说,当朋友们询问我关于投资、家庭、对他人看法、隐私等方面的建议时我或是默不作声不置可否、或是以玄学禅机回应、或是插科打诨嘻嘻哈哈应付一番,但不会应在实处 ,我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立场的显示,表明我无意参与是非之中,对方聪明也就不会再强求了。
4、生理阶段影响个体的思想认知:人的思想认知很大层面取决于其生理阶段,比如人在生大病后会对人生、家庭、生活态度、财富等方面的思想认知有巨大变化;再比如男人女人会在孕前孕后在看待彼此、婚姻关系、社会、自身、金钱等方面的思想认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在孕前男女相爱和结婚是为了爱情与陪伴等很多美好的希望与信仰,那么在生育后丈夫通常会把妻子当成一个不得不“呵护”的利益关联对象,内心会存在厌恶但表面还有展现出一些应有的“丈夫形象”,像我旁边有很多男性朋友在生育后就不再想和配偶有房事、而更倾向与新的异性拥有亲密关系与陪伴(部分被婚姻与家庭烦恼搞残的人除外,他们处于麻木的逃避状态);而女性朋友在生育后则更希望有先生的呵护与陪伴,更希望有精神层面的沟通,这是源于孕后的自身焦虑与生理变化,这种变化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关注与支持就会展现出急躁较真儿、迷茫无助、抑郁空虚、情绪无常等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男女在孕后的变化和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这就是为什么婚后孕后夫妻关系大概率会出现恶化的情况,有些本质矛盾很难化解。生孕就是一个从生理到心理的开关,基因给予男性的指令是和更多的异性交配,一旦他完成了和妻子的交配后会自发生出一种情感淡化或是厌恶、然后按照基因的繁衍指令去寻觅下一个交配对象或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孩子的扶养与陪伴上。个人认为出轨和妻子身材变化关系不大,或者只能说是一个表象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性出轨的对象身材样貌甚至年龄都比原配差,且也有过生育。
5、xing与爱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果说女性“展示魅力和美”是基因繁衍中诱惑的“饵”,那男性如饥似渴的繁衍原动力就是那湖中饥饿的“鱼”,前者无意识地招引、后者不能自拔地被引诱。普遍看,男性个体会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去追求更多的异性,即使在拥有了家庭与子女的情况下,这种潜在的原动力依然不会消失,如果无法尽情挥洒则会通过单方面的爱慕、假借公事之余的暧昧、似真似假的关系,在道德与利益束缚的边缘游走。在我的这些朋友们身上会清晰地捕捉到这些痕迹,当然也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来,所以每次当他们有人玩的“过火”后、我都会在合适的时机温和地调侃一句:“这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转正后还是会把所有的问题重复一遍,她不会是结束,未来还会有新人。对方看重你的是资源、财富与物质享受,别被人当提款机就好(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做自己家人的提款机)。”这段话基本上可以劝退一些冲动行为,但繁衍与渴望情感的原动力则会继续存在。当然,以上这些“明目张胆”的行为还是建立在有长相、职权、资本、资源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还在为生存而奋斗、或在小富即安的家庭中是不会显露任何非分之想的,按照利弊权衡分析,一些“短平快”的方式显然比外遇的成本与麻烦会低很多。另外,如果妻子在婚姻关系中其社会地位、职权、财富等方面远胜于丈夫,而丈夫无法给予对等的情绪价值或其他价值时,妻子重新选择的可能性也很大。
6、人在圈子与关系中时需要妥协:无论是何种关系或圈子,只要身在其中就需要妥协,正所谓“同其光和其尘”。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妥协外,还有一些集体行为,例如上周其中一位做朋友因为他在一个公司的兼职身份获悉了一些信息就让大家一起买了一支股票,我也不得不拿出了一笔钱跟着凑个热闹,不说赔赚,只想说人在一个圈子中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所以要给自己立下明确的底线,如果突破了底线也必须取舍,一味地跟进也只能把自己丢在别人的利益迷宫之中。
7、任何一个小圈子都有阶级划分:这个就不具体讲了,谁的底子越厚、社会地位越高、资源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与决策权,而处于下层阶级的个体则丧失了一部分权利与自由。如果把这一概念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就会发现只要你与社会接触,这种被动划分阶层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自由也会变相地被稀释了。参与的社会关系越多、越复杂,自由被稀释地就越多。
8、社会角色的扮演: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人、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别:作为子女,当你在幼年、青年、婚后所扮演的子女角色就有很大区别,这是根据父母的年龄、需求、财富、健康状况与性格变化,子女的年龄、认知、经历、收入、婚姻关系等变化而需要不停地去纠正更新的;作为丈夫或妻子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根据对方的年龄、生理、社会地位、性格、情感需求、健康状况的变化而持续地纠正更新的;作为朋友,就需要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能提供的利益、资源、以及对方的性格、需求、喜恶等给予相对应的支持、价值与帮助;作为老板、管理者、员工与合作伙伴,由于在职场中没有任何感情作为支持与深度的信任了解,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则会更加复杂与功利……。是否能扮演好这些角色就取决于父母的教育与行事作风、物质基础、个体的机遇、个体的性格、个体所受的文化及道德熏陶、个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念、扮演角色的意愿、对于角色的清晰认识与扮演天赋(即学习的能力、运用的能力、变通的能力)、个体的身心需求等等,这些都会决定个体是否能在不同阶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社会角色越多、压力和烦恼就越多,如果个体无法摆脱诸多角色的束缚,就会疲于奔命,难免顾此失彼、陷入各种失败关系的困惑当中,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中的成年人绝大多数都是身心俱疲的状态。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条小建议作为结尾:
1、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为了避免各自角度的冲突与矛盾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不显露自己的立场和个人观点。
2、付出辛劳求获回报的虚妄情绪让我们混乱,不着痕迹的实在利益让我们理性。
3、智者的喜乐与美好源于自身而非依赖TA人,同时又通过给予他人价值而获得利益反补自身。
4、做水而不做刀,水洗尘被人所需、不做刀伤人损己。
5、要明白你喜欢一个人或被一个人吸引的时候并不是你真的喜爱TA,而是你的生理机能给出你繁衍的指令而已,繁衍过后留给你的就是无奈的现实、余生的固定角色扮演与一地鸡毛。
6、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角色,把精力与时间投入到那些对你的人生与身心有正价值回报的事物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