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最会识人,为啥4个女儿都所嫁非人?

今天读完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系列书籍的第二本,这本书主要是讲曾国藩的家人们。

前面三分之二主要都是在讲他的四个弟弟们,后面的部分主要讲他的父母和子女们。

分享3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01.命运的转折点

整个曾氏家族几百年来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到了他祖父这一代算是一个转折点。

那个年代要想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就是科举。

但科举的录取率非常之低,所以难度极大。

一般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实现:

第一代人要先富起来,家里要达到小地主的富裕程度,这样才能供一个孩子脱离生产,专心读书。

第二代人或者第三代人受家庭教育和教育质量的影响,一般只能考个秀才,很难在往上升。

秀才是做不了官的,只能做个私塾先生。

通过这一代人的努力,第四、五代人就有了更早的启蒙教育,才有可能考中举人和进士。

我们上学时都学过一篇文章叫《范进中举》,之所以中举那么激动,是因为真的很难。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考,可能到头来都一场空!

曾国藩的祖父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把家族从贫民晋升到小地主阶层,于是开始全力培养儿子读书科考。

也许是资质愚钝加上教育不够好,曾父整整考了17次才中了秀才,想要继续往上是不大可能了。

于是全家人都把希望放在了培养长孙曾国藩的身上。

曾父的教育肯定也不咋滴,加上曾国藩也资质一般,于是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

中了秀才的曾国藩,就像开挂了一样,一路高中。

然后就是当上京官了!

每一代人都是下一代人的阶梯。这话说的真好。

曾国藩的儿子站在半个圣人的肩上,一个成为了外交家,一个成为了数学家。

一个家族,可能就因为一个人读书高中了,从此命运就被彻底改写了。

虽然说科举很残酷,但好歹还是给旧时代的普通人开了一个向上的口子。

02.曾国藩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虽然自己是靠科举改变命运的,但是他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考科举。 

因为考科举读的是固定的教材,一旦多次都没考上,整个人可能也就废了。

曾国藩更希望他的儿子读一些真正有用的书,而不是只为了考试而读书。

他说,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找没找到心灵的归宿。

读书重在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快乐。

在大方向上,他对儿子的期望是做一个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这样的话他不光对儿子说过,也对他的弟弟们说过。

他认为人生应该做多手准备,假如科举不成,做个普普通通的乡间知识分子,从读书思考中得到单纯的快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曾国藩觉得一个人能做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儒家的孝悌精神,能让家族和睦,温饱有余,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这种教育理念搁到现在,也是非常开明的。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半个圣人?

就是因为他真正地把儒家那一套,彻底地落实在了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首先是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然后也这样来教诲他的弟弟和子女们,整个家风都是非常正的。

03.女儿的悲惨命运

虽然曾国藩的儿女家教都很好,但是他5个女儿,除了小女儿嫁的不错,其他四个女儿的命运都很悲惨。

在过去子女成婚都是父母说了算的,曾国藩号称最会识人,每一个女婿也都是千挑万选的。

几乎都是曾国藩认识多年的好友或同事,知根知底,品性自是没话说的,然后才结成的儿女亲家。

但谁承想: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四个女婿的父亲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结果儿子一个个都不争气,败家的很。

其中有个女婿的父亲是晚晴注明藏书家,十足的书香门第。

结果儿子不光读书不行,终日纵酒,最后负债累累,把父亲一生藏书败个精光。

因为都是老友的儿子,曾国藩是能教的放到自己身边教,能拉一把的都尽量拉,但都烂泥扶不上墙。

有一个女婿,气的曾国藩直接断绝关系,再不往来。

但是,曾国藩尽管心疼自己女儿的处境,却坚决拒绝女儿想回娘家的请求。

他说:“夫虽不贤,妻不可不顺。”

这话说的真是太残忍了,他完全有实力救女儿于水火,但是他却坚决反对。

认为既然遇到这样的丈夫了,这就是你的命,只能忍耐顺受。

在这一点上,曾国藩真是有点迂腐无情了。

从曾国藩四个女儿的悲剧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

父母品性为人很好的,假如不重视子女的素质教育,只管读书学习,很难成器。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不幸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有兴趣的可以买来读读,也很适合作为孩子的课外读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最会识人,为啥4个女儿都所嫁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