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和山崩

  近期回老家休假,在书摊上偶然翻到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扉页里介绍此作者和陈寅格、钱穆并称的历史学者,抱着八卦吃瓜的心态,就买了这本书休假在家里看了一部分。

  作者在序言里,坦言写历史的矛盾所在,也透露出作者治学的严谨。以中国史来看,上下5千年,史实积累和写史的不同观点,对大量史料如何辨别。类似我这种吃瓜群众,非专门研究的人,太艰深看不懂,太肤浅就是教科书,读来索然无味。所以作者给自己的撰写详略定了选取的侧重点:

1. 为一时代重要的事件,如汉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镇

2. 其事对于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如近代的制度

  为了史事忠实,作者选取了很多考据,而且对于不同考据中有冲突的地方,作者在广征博引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此等描述方式,虽然让我在读有些章节的时候只想囫囵吞枣,快速浏览,不过也给了自由度,如果很感兴趣的部分,可以直接阅读原考据的描述。

   比如在讲夏商周三代的官制时,提到以三递乘的官员设置。作者引用《王制》:“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引《尚书大传》:“古者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 对于天子之下的诸侯国,又引“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这些考据数字,对于天子和封建诸侯国的官制数目和任命方式的差别,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作者的对历史核心理解是:“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常事的比喻,摘抄下来作为读书笔记的结尾:

“了解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要重常人,重常事。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作的常事是风化,特殊人做的特殊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从经济、制度、政治、文化等社会动力的角度,重新看历史,会有不同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化和山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