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单,到底我们最该看什么书?

图片发自App

看了很多书单,到底我们最该看什么书?

看了很多书单,到底我们最该看什么书?(原问题)

这个问题叫我想起来一个问题:世上的人这么多,我到底该和谁交朋友?

我们可以交情投意合的朋友,也可以交互补型的朋友,宗旨是交彼此快乐上进的朋友;当然交朋友也有功利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帮忙,就交什么样的朋友。有的人结识新朋友冷落老朋友,有的人却是滥交朋友。

与上面的例子所不同的是,交友限于时间、方式和地域、行业限制,但是,读书的选择却应该大大宽泛于交友呢,所以,如何选书更成了重中之重。

毛姆书中谈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需要学者们为他选书。学者们当然用尽心力,他们耗费时间选择出国王应该读的书,国王自知读书的时间已经少了很多,于是,学者们只好再去剔除一番,当学者们又回来时候,国王更老了,连那再次精简的书籍也读不完了……

我们的读书说实话是和时间赛跑呢,是我们衰老得快,还是书籍诞生的速度快呢?既然说“书尤药也”,我们就知道,好多书籍是治标不治本的,比如说畅销书类的书,流行什么思潮就有相关的畅销书诞生,你能赶得上流行吗?再者,畅销书大都好比“术”,而流传好多年的经典读物好比“道”,你说你需要掌握什么?

还有一个方面,有人就是看得懂《三国演义》连续剧却看不懂《三国演义》书籍,有人看得懂《三国演义》的书,看不懂《三国志》。只能按照胃口和牙口来吧,无可厚非,我们并不是专家学者,也没必要先研究《三国演义》再研究《三国志》之类。

如果,你纠结于自己有时间,只能读一份儿,那就看你的出发点和阅读基础如何了。

固然开卷有益,但是也看你开的是什么卷。有的书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呢,比如书店、书城里那些某某某编,某某某编撰类的书,说白了就属于文摘或者杂烩。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少量补充点儿维生素无可厚非,但是吃错了也是有反作用的。

读一些可有可无的书,当然比赌博打麻将强,也强不到哪里去。有人爱读电子书上的网络泡沫小说,有人爱看微信朋友圈里鸡零狗碎的东西,看似读书,实则消遣,应了个读书的名儿,充其量有了点儿茶余饭后的谈资。

话又反过来,既然“书尤药也”,什么样的病就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体质,就得分别对待。有的人就爱看那些泡沫剧,也只能看懂泡沫剧,他(她)们甚至连外国电影都看不懂呢,不得强求呀。百花齐放,分层对待这才是原生态,更是事实。

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有什么用而读的,越是功利地读书,越容易懂得皮毛而不求甚解。因为类似教科书类的,学生们重在如何解决答卷问题,而不看重为什么这么解决,当然老师更是如此,他们更愿意简单拆开课本来教,甚至打开上届的考题来猜新的考题。

读书太功利,容易走形式,晒读书目录,晒读书划拉出来的框架,其实好多书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连作者都不会把最重要的闪光点罗列在目录上呢。我的意思是,好东西是读出来的,并不是写出来的。

我对读书有深刻体会,并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至今没有读出个名堂。说实话,书是用来品味的,并不是用来读的,更不是为了读后显摆的。比如说你去了药店,现成的方子多得是,有哪样对你来说拿来就能用呢?恐怕没有,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类似于金字塔,主要的学科肯定得突出,必要的相关学科成了塔基的部分,你能说哪个更重要吗?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对他的科学研究没有促进吗?他拉小提琴就是为了促进他的科学研究吗?

再比如说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哪个更重要呢?不可瞎说。这个人的知识构架也是他成长环境和个人偏好所导致的。再者,清晰的思维推导会导致一个人的的审美角度,正确三观又导致了思维推导的科学性。

当然,不让你快乐的书,请你不要和它交朋友。如果你需要完就某个项目,或者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那还是请个相关的权威参考下吧,我的建议也仅供参考。(wm197049)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很多书单,到底我们最该看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