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七十五天

《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六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析: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今天这一章,表面上是回答了一个问题,其中为我们贡献了两个非常好的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沿用至今。

可是研究清楚这一章的来龙去脉之后,却发现有更深的含义。

想了解这一章,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子贡所问的这个孔文子的故事。

孔文子(?-前480),姓孔名圉,"文"是他的谥号,"子"是尊称。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聪明好学而又谦虚,曾侍奉过卫灵公、卫出公。

《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

意思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恕,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而《四书集注》中关于这个事结果的记载则是: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意思是:太叔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而他死后,卫国国君却赐予了他"文子"如此美好的谥号,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论语》中读到的这一章。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不解,人家死都死了,给个谥号怎么了?这子贡是不是太多管闲事了呢?

在这里我们又需要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古代这个“谥号”的问题。

谥号是中古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是对一个人做的盖棺定论。

谥号又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一般多是"美谥",一般都是官方赋予,称为官谥。在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这个孔文子恰好处在这个阶层。

而谥号中所用的字,诸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美谥,是作为对逝者生前功德品行的认可和褒扬。

“文”字在这些字中又是属于一个非常有美誉度的字,能够被谥为“文”一定是需要具有非常好的功绩和美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文”字所包含的意义。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曰文;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曾经被谥为“文”的皇帝有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晋文帝司马昭、宋文帝刘义隆、陈文帝陈蒨、隋文帝杨坚、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而臣子中被谥为“文”的则有白文公白居易、杨文公杨亿、王文公王安石、朱文公朱熹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在“文”字后面加了字的谥号,譬如曾国藩,死后谥为“文正”。

看看“文”字的含义,再看看被“谥”为文的这些人,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被谥为“文”是一件多么荣耀,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孔圉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这都是一些非常不符合“礼”的行为,跟“文”的含义是不是有点对不上号呢?这也就不怪子贡去问孔子关于他为什么能被谥为“文”的原因。

而孔子则是在思考之后告诉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我们对照上门对“文”的定义中是不是可以找到:勤学好问曰文;敏而好学曰文。这就是孔圉被谥为文子的原因。

世人读《论语》,在这一章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解释上面,所以关于这两个成语的解释我也就不再重复了,因为读过书的人几乎都知道,甚至有些人是被它们耳提面命的陪伴着长大的。实在不知道的,看过上面的解释也应该都懂了。

我想要说的是,在孔文子的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两个被人忽略的点。

其一,卫国国君的公正态度。如果按照历史记载中的情况,孔圉却是做了一些非常不应该的事,如果不公平的人是可以不给孔圉赐予谥号的。可是当时的卫国国君还是一位很公正的人,懂得将人一分为二的去看,尤其在人死后,也不去过份追究一些不堪的旧事,反而能够顾全一个士大夫的体面,这不得不说是非常懂得经营人心的君王之道。他让所有的人都看到,连一个曾经与君王为敌的人我都能原谅,还有什么是不能包容的呢?

其二,是孔子导人向善的方法。子贡带着疑惑而来,必定是对孔圉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处于对士这个阶层品行要求的理解,子贡的心中必然是觉得孔圉是不符合“文”的内涵的。

面对这样的质询,孔子并没有去为孔文子做太多的分析,他只是简单而明了的说出了孔圉生前的优点,用来化解子贡的疑问,同样转移子贡的注意力,不要去想那些负面的事。

生活中,想要去挑一个人的毛病很容易,但是想要去发现一个的优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很多人眼里的别人只有问题没有优点,于是有点什么事就很容易的盯着缺点去看,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一旦你把你的眼睛都用来挑毛病,就会发现人会原来越狭隘,也越来越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乎他的世界里就没有了好人,也没有了可以跟他相比的人。时间一长,还会有人喜欢你吗?你还能够找得到几个可以学习交往的人呢?

孔子,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不是在单纯的赞美,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瑕不掩瑜,每个人都会有他可取的地方。我们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短处,而忘了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长处。

世人皆不完美,我们为何要将眼睛看那些不完美的地方呢?为什么不去多看看美好的一面呢?愿你也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七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