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

    市教育局在推行“聚焦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求每个学校45周岁一下的年轻老师都要进行一节示范课,然后每个科组按照上课老师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抽签去市里参加公开课。活动进行的热火朝天,这个星期有点忙,就生物有四节公开课,一节是自己上,其他三节是听老师上……

      在半个月左右前就已经确定公开课的课题和展示的时间,本以为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慢慢准备。可是每天都有工作忙忙碌碌个没完,所以这个星期才开始准备,一直到公开课前一天才勉强准备好。

    有学生说:老师,你可以先试讲一遍。

    我说:试讲就不必了,大家自由发挥。

    学生:那我们到时候回答不出来怎么办。

    我:不用担心,有老师在呢!我们这是上课,只要正常操作就行,不需要提前彩排的。

      最后还是留了20分钟给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公开课中

    除了应该到场的听课老师,还有校长、副校长和教务处主任都来了(当然这几个我事先并不知道他们在听课,下课后同事才告诉我他们也来了。)我还特地邀请了一位要好的同事过来,我觉得她是一位特别用心、细心的人,在教学方面她有独具一格的见解,我希望她给我一些除了生物专业知识方面以外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意见。

      想起去年的片区公开课,一开始因为紧张导致语速快了点,慢慢缓和了紧张的情绪后就把语速降下来,然后就发挥得挺好。有了上次经验,这一次我提前暗示自己注意语速,所以一开始就把语速控制得很好。授课内容是高一必修一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

    一,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还能回答关于“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吗”?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二,由学生浏览课本内容并思考PPT展示的问题(问题是关于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探索的历程)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1、20世纪40年代学者推测细胞膜是的脂质两边覆盖着蛋白质。

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分别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且是静态的结构。

3、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膜蛋白,进行细胞膜的融合实验,发现最后两种颜色的蛋白质均匀分布。

4、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关于“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五,学习“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2、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支架,具有屏障作用。

3、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其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糖类为了外表面,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与脂质结合成糖脂。与膜的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

5、具有流动性,因为磷脂双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大多数也可以运动的。

六、总结和随堂练习

    公开课后

    一节课下来基本上还算不错,同事给出的点评意见是:一,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比如在随堂练习时,可以单独提问学生,让学生解释一二。二,再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时讲到“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可以穿插一个与提出假说有关的比较生动的又离生活比较近的、学生容易理解的科学事迹,一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来进一步证明“提出假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非常常用的。三,总结本节重难点的方式还是老式的,不妨改进一下。她就说到,以前听过一节课,授课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写确实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

      疑惑

      公开课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多次演练后一切都是提前安排好,听课的老师几乎找到任何一点瑕疵?众所周知,这样的课是不存在的,精心准备是必须的,但是弄虚作假就未免有点过头了。比如我在听课的时候碰到课堂上竟然还有学生在小声讲话,或者趴桌子睡觉,在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现象,作为上课老师该如何处理?作为听课老师又该如何处理?课堂上如果学生一问三不知,是不是就代表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对于有限的生源,一问三不知实在太正常不过了,老师应该如何把一窍不通的学生引导步入正轨?总之,教学无小事,任重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公开课)